
(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开幕)
2016年11月17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深圳教科院主办,深圳市南山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未来教育谷承办,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深圳华侨城中学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在深圳华侨城中学开幕。大会为期两天,来自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校长分别进行主题演讲和经验分享。
17日上午大会开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发表了主题为“中国未来学校的课程构建——契合 融合 联合”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王素主任作主旨演讲)
《中国未来学校课程构建》
———王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上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再次与大家共聚一堂探讨未来教育的发展,今年是第三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大会每年的主题在不断地深化和聚焦。第一年大会探讨了未来学校的内涵,国际上有哪些未来学校的探索?第二年大会探讨了未来学校中课程空间和技术的融合。第三届未来学校大会主题聚焦在未来学校的课程构建。学校教育中技术永远只是手段,核心是培养人,学校培养人要通过课程来实施。所以,我们今年大会的主题探讨未来学校课程的构建。
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
未来学校课程的基础;未来学校课程的特征;我们对未来学校的系统认识——未来学校白皮书。

三种趋势将形成未来课程。
作为学校,课程是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每个时代的课程基础不同,有三种趋势会对未来学校课程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数字传输,二是兴趣驱动。三是技能2.0。
一、未来学校课程基础
1.数字化的课程。
在数字化时代中,我们原有的知识传输方式和知识的建立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数字化资源会成为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第二,共享共建会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目前源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例如公开课、MOOC、各类资源平台、开放图书馆资源、各类APP等。今后课程也会实现协作共建,会有越来越多的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来自于教师的共享与共建。这些变化会对课程构建产生重大的影响。
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当技术发展超前于教育发展速度的时候,社会就会出现一些痛点。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各领域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变。但是似乎技术对教育的改变微乎其微,并没有给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我们目前仍然处于技术发展超前于教育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教育将会产生快速变革,而这种变革会呈现为指数曲线。我们目前正处于教育发展的拐点时期,很快会有一个爆发性的发展时期,或者说我们已经处于爆发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的教育理念、课程、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事实上我们目前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快速的变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会带来人力资源的巨大红利,特别是教育观念改变之后,我们会培养出更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更能在未来社会幸福生活的人。教育的发展超前于技术的发展时,社会就会进入一个繁荣期,这个时期技术又会迅速发展,然后教育进入下一个变革时期。我们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期,这既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2.兴趣驱动的课程。
在人类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中,人们学习的目的不同,工业化时代通过学校学习来满足社会快速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需求,这时课程以知识为核心来构建。但是今天时代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关注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不完全是新理念。20 世纪 90 年代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兴趣直接与他们的成就相关。今天技术的发展使个性化学习日益成为可能。通过兴趣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因此考虑兴趣因素会对构建课程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的课程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3.技能2.0课程。
我们过去处在技能1.0时代,这个时代以背诵和记忆知识为主。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发现要想能在真实的社会中解决问题,要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培养的人还需要具备更多的技能,特别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造性、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核心技能,而这些技能不是知识。所以,在技能2.0时代的课程绝对不是以知识为核心的,而是应该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未来的课程是一个四维课程体系。

四维课程体系以学习者为核心。知识、技能、品格和元学习构成课程的四个维度(1)知识。知识包含三个层面的知识,第一层面的知识是传统的学科知识,如数学、语文、化学等等,第二层面的知识是现代社会工作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比如说创业的精神。第三个层面面是跨学科的知识,如全球化素养所需要的知识。(2)品格。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人在未来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拥有多少知识,甚至不是具有多少能力,而是他的品格特征。所以,将来品格特征的养成会成为构建课程的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人在未来是否成功,和他是否拥有好奇心、激情和梦想有着直接关系。未来的课程要能够让学生养成这些对其一生都至关重要的品格。(3)技能。技能能够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21世纪最核心的技能就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造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4)元学习。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知识技能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对如何建立学习机制的学习。元学习是要学会如何学习。学生要学会如何激励自己,学会确立目标,学会思维方法,学会自我改进。最能激励人保持学习热情的就是好奇心和激情。学生的好奇心比他的知识、比他的能力都重要;第二,人要有热情和做事的激情。人要幸福地生活,人要能够有发展,他的热情、激情和热爱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这些如何能够在我们构建课程当中得到体现,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二、未来学校课程特征
我们认为未来学校课程的特征有三个方面:契合、融合、联合。
1. 契合
课程的契合要符合三个方面的要素:(1).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契合学生个体认知、性格、情绪等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与性格特征会使课程会更加个性化,契合学生的课程,一定是个性化的课程。(2).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契合区情和校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所以说,学校的课程要与这个地区、这个学校自身的一个文化特征和学校价值理念相吻合。因此,将来的课程一定会变成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学校提供的课程体系,只有一种课程。所以,我们要把不同层面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国家要求,具有学校理念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是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每所学校都不会相同。(3). 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契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们的高考都已经变成7选3,在学校所选修的课程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学校的课程一定是具有选择性的,它一定是具有多样化的选择性。
2.融合
课程的融合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1). 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高质融合。我们目前信息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校面临的问题是,虽然我们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很多技术设备,但是这些技术设备并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症结就是技术与课程没有很好的融合。(2).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我们刚才谈到,学校课程构成的要素除了知识之外还有技能、品格和元认知、元学习。仅仅是学科课程,仅仅是间接经验无法完成全人培养。在原有的学科课程基础上,我们需要增加学科之间的融合,增加跨学科的课程,增加直接经验的学习机会。因此未来学科之间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联合
课程的联合特征体现在两方面:(1)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实现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联合。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共享互联的社会,学校教育不仅仅在校内,还在校外,学校的围墙已经被打破。很多探究类、体验类、实践类课程的需要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过去学校课程都是学科和教育专家开发,未来课程的开发者也会越来越多元化,企业、教育机构、自由教师也可以成为课程开发者。比如目前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很多都是由企业、高校、各类培训机构、社会团体开发的,原来的校外活动课程、培训课程目前很多都变成了学校的正式课程。(2)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实现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合。无论是知识、技能、品格还是元学习类课程都需要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中一定有一部分课程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三、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

我们把这几年以来对于未来学校的研究成果用白皮书的形式呈现出来。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中分四个部分:未来学校的兴起、未来学校的特征、实施路径、对于未来学校的倡议。
未来学校的兴起。这是一个时代的要求,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教育3.0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教育具有无边界、互联、共享和个性化的特征。世界各国对此都进行了很多探索,我们心目中未来学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刚才我介绍了未来学校课程的契合-融合-联合的特征。我们认为未来学校的学习方式有四项特征:将来的学习一定是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突破校园的无边界的学习。学习空间是对课程的支持,它具有符合未来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成长、适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绿色和智慧的特征。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具有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扁平化的特征。
未来学校的实践路径
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大家会逐步达成共识。但是未来学校的呈现方式一定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近年来我们对未来学校的实践方式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与国际课程相配合的课程群和相应的空间形态和技术方案。我们的理念是课程空间与技术的融合。
未来学校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道路,我们认为未来教育的理念一定是共通的,但是在呈现形式上一定是多样化的,不会是整齐划一、单一形式。我们期待有更多地学校能够跟我们一起来探索未来。

我们对未来学校的倡议:中国未来学校要构造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构建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体系,创造开放融合的管理形态。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探索道路上与大家携手共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