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史铁生去世纪念

史铁生去世纪念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东方今报 更新日期:2011-1-1

命若琴弦 魂归地坛

 史铁生去世纪念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著名作家史铁生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突然而至的死亡。而2010年12月31日凌晨,新年来临的前一天,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被急送医院再未醒来
    昨日上午,北京市作家协会发布了史铁生病逝的消息,“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史铁生同志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于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
    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向记者透露:“铁生从医院做完透析回家后,感到头疼、恶心,并呕吐,后一直昏迷,被急救车送往医院。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他的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我们将在充分尊重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安排和纪念活动。 ”
    留遗嘱捐赠部分器官
    王升山介绍说,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与史铁生相交多年的记者何东撰文称,在北京宣武医院、天津红十字会中心、中国武警总医院协同帮助下,昨日清晨6时许,史铁生的肝脏已经被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青向记者表示,将在充分尊重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安排和纪念活动。她说,铁生生前有一个愿望,是做运动健将。希望他在天国能够实现。
    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还未决定是否为其设置灵堂,但家中不设灵堂。
    《我与地坛》被选入课本
    据《文学报》报道,1991年1月号《上海文学》发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标题既非小说也非散文,甚至不是“名家近作”,而是“史铁生近作”。《我与地坛》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读者的注意。它的部分章节被选入高中的语文课本之中,感染了更多的年轻学子。《我与地坛》被多家选刊转载,他们将它归入散文范畴,但也有作为小说转载的。编辑部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许多人说,史铁生的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灵魂,一些受病痛折磨和烦恼困惑的人由此得到了慰藉。有一个读者说得更是极端,他说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立着。 晨曦
■ 本地反响
他是内心走得最远的
□今报记者 毛韶华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北京去世的消息传来,引发文坛一片悲声。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多位文化界人士,他们纷纷表示,史铁生的去世是中国文坛巨大的损失。
做人,积极且随和
    史铁生的一生都在与病魔作斗争,陪伴他的只有他热爱的文学,和赖以为生的写作。
    史铁生在这一代作家中是个例外,著名作家、省作协名誉主席张宇认为,史铁生尽管身体状况不好,但在心灵追求上,是最平静,内心走得最远的一个。从心灵上讲,他甚至已经超越了一些前辈作家的文学高度。
    他说:“我和铁生最早是通过文字相互认识的,后来做《莽原》主编时,我曾带着编辑们去探望他,那真是一见如故。和他交谈时,你会觉得十分平和、舒服。尽管身体如此,他对于生活却是十分积极的态度,真的是事事关心。我们是老朋友了,他的去世让我心里特别难受。其实他的身体状况我们是了解的,只不过他这些年都坚持下来,我们也都习惯性认为他不会突然离开。唉,这真是防不胜防!”
作家,用笔走天下
    身为作家,史铁生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得过的奖项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史铁生还创作过《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极为出色的剧本。
    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告诉记者:“我从北京的朋友那里得知了史铁生去世的消息,很伤心。他不是一个一般的作家,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他,不是用腿,而是用笔来行走天下。他的安静的生活也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孤独带来的安静,因此他对生命、文字和文学的感悟比一般人要深刻。”
作品,经书般深刻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如同阅读他本人。张宇说,也许正是因为铁生不便行走,老待在屋子里,这样的局限才令他能够慢慢打开所有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是在平静中,越来越深刻,记得我曾经对他说,读你的文章,就像读经书,句句箴言。”
    张宇回忆起去探望史铁生时,他总爱送书,“我说别送,我自己买。他的书是我在同代作家中,读得最多的。他的文字很唯美,读时,有一种徜徉在月光下,干净明亮之感。”
    大家说得最多的还是《我与地坛》,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表示:“作为知青一代,史铁生和我们是有思想共鸣的。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与地坛》用独特的视角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人生以及社会的追问。”
    郑彦英认为:“《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将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人与自然的联系写得平静、感人且真实。”

务虚笔记 润物无声

    “其实也没有什么想说的,只是很想念他……”与史铁生堪称知己、情谊笃厚的陈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音一直在轻微地颤抖。昨天凌晨,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纷纷在博客、微博留言,寄托哀思。对于这位特殊的作家,人们除了念念不忘他深邃的文笔,还有他对于苦难和生死深入的看法和态度。
    他的小说、散文中有对生命本体的追求、对人生存在的追求,像宗教式的笃定和深刻。中国不缺作家,但唯独缺乏史铁生这类形而上的,甚至具有神性的作家。
——雷达 (文学评论家)
■ 名人反响张海迪:他就像一泓深蓝的湖
    去年初,著名作家张海迪曾去探视史铁生,后来她在自己的博客中以《不沉的船》为题回忆了与史铁生见面的情景。
    在去年2月18日的博客中,张海迪说:“铁生忍耐着许多男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而他却像一泓深蓝的湖,轻轻荡漾着,没有一丝涟漪,因为远离尘嚣,所以淡泊宁静,因为懂得生命,所以活得从容。在那个简朴温馨的小屋里,我们聊了很久,临走的时候,我对他许下一个诺言,也许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但是铁生笑了。我对希米说的还是一句话,让‘那史’好好休息啊!新的一年,绿的春天,冰雪就要融化,不沉的船又要起航了……”
赵丽宏:本希望他能好起来
    赵丽宏昨天上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悲痛地表示:“本来希望他能够渐渐好起来,没想到最后还是敌不过病魔。我和史铁生的交往不算多,但作为同行,同是作家,我从感情上十分亲近他。我们在北京见过面,他的身体很不好,要靠透析,但是文章却有很高的境界,这是他的精神世界。前两年我在主编《上海文学》的时候,史铁生还在我们这里发表过几篇短篇小说,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就很差。这个消息太突然了。”
    黄磊:我第一部电影是史铁生小说改编的
    早早收工,买了生煎包、小笼包回房与一家人一起吃。饭后,妻陪多妹玩拼图,我就坐在旁边看微博留言,这时我看到了史铁生先生逝世的消息,心中一沉,难过了起来。二十年前我演的第一部电影《边走边唱》是根据史铁生先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那个持琴游走的盲少年现在何方?悼念史先生。
■ 博客怀念
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好的兄弟
    铁生走了?这个最坚强、最善良的人,这个永远笑对苦难的人,这个轮椅上的哲人,就这样突然走了?
    我祈祷,我拒绝,我失声恸哭。
    在这一瞬间,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世界荒凉了,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好的兄弟。
    年前,铁生刚从一场大病中复原,我和郭红两次去看他,郭红为一家杂志做他的访谈。
    虽然病后虚弱,他谈兴仍很浓,谈文学,谈写作,谈人生,谈信仰,话语质朴而直入本质。铁生和我都感到意犹未尽,相约以后要多谈。
周国平
他远离了死亡
    打开电脑,重读成稿于八年前的史铁生印象,忽然觉得那篇文字确乎就是为今天而写的。记得那时候铁生看过之后,曾经很谦逊也很幽默地笑着说:这个史铁生太好了,我有那么好吗?现在想来,一句看似玩笑的话,其实包含着他的人生大智慧,里边的道理在铁生精美厚重的著作中,曾有过多种度向与形式的表达。
    我庆幸当时选用了《复数史铁生》作为标题,来诠释他对死亡与人生的彻悟。在今天这个悲痛的日子,我谨将它奉献于铁生灵前,同时奉献于斯的,还有我从那时起就没有改变过的感想:史铁生远离了死亡,也许比我们谁离死亡都要远。
李少君
■ 微博留言
    @彩虹薄荷世界:高一的我在教科书里首次读到先生的文章,第一次见到将人生看得那么淡那么冷的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自觉地省下微薄的零用钱,从书店里捧回《我与地坛》。长大后方明白,先生文章里对生命的爱。2010年最后的一天,得知史铁生先生离去的消息,感到特别难过。先生走好!
    @青空飒斗:虽然我对史铁生先生不是很了解,但曾经看过的东西,有些还是留下来了。一晃8年过去了,回头看看自己还算年轻的人生,何尝不是就像他写的那样呢?未来应该也就是那样了吧。罢了。愿先生安息。
    @易中天:惊悉史铁生先生离开了我们,不胜悲痛。我忘不了初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的感觉。我相信,那是永远的清平湾。
    @等树长大:20年前的这个日子,我在家里休产假,突闻三毛自杀很是吃惊,如今心爱的女儿已经20岁了。早上打开微博得知史铁生辞世,对于逝者是解脱,对于喜欢他作品和敬佩他人格的人来说是伤痛……他们,是我喜欢和尊重的文人和思想者,在我人生的路上,他们给了我启迪,他们是我的老师。
    @提着脑袋说真话:
第一次接触史铁生,是我暗恋的女生推荐我读《我与地坛》,爱不释手。后来想借此作生日礼物,多少有点醉翁之意,但直到现在书还静躺在我书架里……这些随时能跳出的记忆,藏着青涩的爱却让人温暖。现在先生走了,那个地坛的孩子却还在。

病隙碎笔 拷问生死

    贾平凹评价史铁生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的确,在史铁生的作品里,经常能读到颇具哲理意味的话,那一部部实实在在的书,构成了他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史铁生
■ 经典语录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幅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辨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绎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赏析:每次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己,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张可
■ 作品介绍
八部,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务虚笔记》
    本书是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叉,再现了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路途的幸与不幸。
《我的丁一之旅》
    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信与问》
这是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这本书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病隙碎笔》
    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等重大问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
《我与地坛》
史铁生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其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史铁生家很近。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他,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着的事》
    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
《写作的事》
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以前的事》
    本书集中收录了史铁生的回忆性散文。久病的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上一次次回忆往事,由他一贯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娓娓道来,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而往往从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为之爽净的玄思。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无常地折磨一个凡人,而这个人及他周围的人怎样不懈地和命运斗争。 李明

扶轮问路 超越残缺

    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许纪霖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贾平凹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质朴无华的文字,冷静睿智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
    痛苦和幸福,是我们常常思索的人生命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史铁生看来,痛苦和幸福都是内心的感受,只有用勇气去超越痛苦,幸福才能得到,他说:“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的见解,那是一种历尽苦难的豁达。“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这种对死亡的达观态度,让人想到了庄子的洒脱。对于苦难,史铁生这样说:“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的灾难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每日饱受苦难的折磨,但仍在苦难中感觉幸运,没有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的支撑,这些似乎难以想象。
    文学创作对史铁生而言,只怕早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精神家园的信念和支撑。“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文学或有其更为高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世界。这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秉有期盼的眼睛,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消息。”
    这样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句子,是一个人在苦痛挣扎中对生命最直观的体悟。史铁生一直在解一道生命的难题,他以不同寻常的角度在观照生命,以难以想象的意志在探求生命,他那凝聚了关于生命本体的已知或未知的道理,可以润泽我们在尘世中疲惫的心灵。 王雯
一个超越生命的难题
    凌晨,何东的短信:“史铁生于12月31日3时46分离开我们去往天国。”
    铁生走了?这个最坚强、最善良的人,这个永远笑对苦难的人,这个轮椅上的哲人,就这样突然走了?不可能,绝不可能!
    我祈祷,我拒绝,我失声恸哭。
    在这一瞬间,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世界荒凉了,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好的兄弟。年前,铁生刚从一场大病中复原,我和郭红两次去看他,郭红为一家杂志做他的访谈。虽然病后虚弱,但他谈兴仍很浓,谈文学,谈写作,谈人生,谈信仰,话语质朴而直入本质。铁生和我都感到意犹未尽,相约以后要多谈。此后,我和郭红拟了计划,待铁生身体状况较好时,做一个他和我的系列对话。因为血液的污染和频繁的透析,他有精力写作的时间极其有限,但他的头脑从未停止思考,如果能用对话录的形式留住他头脑中的珍宝,岂不很好。
    然而,再也不可能了。我恨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原谅自己,我是一个忙于俗务而背叛了圣洁使命的俗人。不是久患的肾病,而是突发的脑溢血,把铁生带走了。和死不期而遇,他会不会惊诧,会不会委屈?不会的。他早已无数次地与死洽谈,对死质疑。在那次谈话中,他告诉我,他想证明死是不可能的。当然,死是不可能的,他的高贵的灵魂就是证明,一定有天国。
    一直相信,虽然铁生身患残疾,双肾衰竭,但是,以他强健的禀赋和达观的心性,一定能够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活很长的时间。一直相信,只要我活着,我总能在水碓子那套住宅里看见他,一次又一次听他的爽朗的笑声和智慧的谈话。
    人与人之间一定是有精神上的亲缘关系的。读铁生的作品,和铁生聊天,我的感觉永远是天然默契。
哭铁生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史铁生去世纪念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7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