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回学校还需要依靠轮椅、老师同学的帮助,到现在吃饭、打水等都能自己独立解决,刘敏又变回以前那个爱演讲、爱写作的快乐女孩。宿舍里,刘敏的轮椅也被收好放在一边,变成了临时书架。“很少用到了,只有开校会站立时间太长的时候才偶尔用到。”刘敏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自豪,“我穿上假肢在平地上走,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正常人。”
在刘敏的寝室,4位在地震中都遭遇肢体伤残的同学互相鼓励,开朗地面对生活,比拼谁的学习进步更快。 “我为什么对北川中学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为什么总是惦念学校里的孩子们,因为这所学校和那里的师生有着特殊的品格,独立不惧,坚忍不拔。它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没有比这种精神更宝贵的了。”——摘自温家宝总理的回信
“温爷爷的回信其实回答了我心中的一个问题。”刘敏说,她的问题就是温爷爷为何8次到北川中学,来到同学们中间。“现在我明白了温爷爷的期待。我们要用努力学习和不断进步来感恩关心我们的人。”
因住院和后续治疗,本应该今年毕业的刘敏留了一级。
再次返回学校重拾课本的时候,刘敏一度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医院康复的那段时间,感觉自己都‘返童’了,很多时候都不懂事、任性。”刚回到学校时,班主任陈钰与刘敏的第一次谈话就是如何恢复信心和勇气,如何积极面对困难。第一个学期,刘敏在56名同学的班上排名第37,比较靠后,而现在的刘敏已经是全年级文科生排名第5名。刘敏告诉温爷爷:“通过自己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一定可以考上一所自己满意的大学,我的将来会很幸福!”
“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谈起学习进步的心得,刘敏说,每个月月考结束后都会做自我总结,班上单科成绩最高的同学都会介绍经验,自己都会从中吸取适合自己的方法。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刘敏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其间每位老师都不断为她打气。每个月,陈钰老师都会同刘敏畅谈一两次,分析她的不足和需要克服的困难。“也看看他们生活上学习上有没有困难需要老师帮忙解决。”
在震后两年多时间里,北川中学不仅所有的学生站了起来,经历灾难的教职工也站了起来。181位教职工正将曾经用鲜血甚至生命铸就的师魂化为培育新人的力量。
“从领导班子到年级主任,到班主任,再到各科老师,我们所有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说,“把学校办好”已经成为北川中学所有教职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目标。 “新的北川建起来了,新的北川中学也落成了,这是让人高兴的。但是,不能满足于高楼大厦,比这些更持久更有意义的是在灾难中炼就的精神和道德力量。”——摘自温家宝总理的回信
9月1日,北川中学的学生进入美丽的新校园就读。由中国侨联援建的新北川中学,占地15公顷,能容纳5200名学生就读,“新校园大气却不夸张,美丽而不奢华。”8月11日,刘亚春校长也给温总理写了一封信,汇报学校的最新进展。
“不能满足于高楼大厦,比这些更持久更有意义的是在灾难中炼就的精神和道德力量。”温总理的回信不仅是给刘敏,也是给整个北川中学。
收到温总理的回信后,北川中学第一时间组织师生学习。“我们自问,是不是有独立不惧、坚忍不拔的品格?”这样的讨论正在北川中学兴起。
在刘亚春的心中,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是第一位的。北川中学拥有特殊的感恩教育素材。“地震过后,温总理8次来北川中学看望师生。温总理教育我们要坚强,一辈子坚强。要懂得感恩回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震后,学校每招进一批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感恩教育。“要懂得爱别人,懂得回报,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温总理的期望。”
北川中学新校园里有很多树,每棵树都有一名学生认养,负责施肥浇水修枝。“这些树木,以后都会有‘主人’,而且一直会有‘主人’。”北川中学德育处主任宋波说,这不仅是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是让他们学会感恩,学生毕业后,新生们继续认养,让感恩一直延续下去。
刘亚春在信中向温总理汇报北川中学的办学目标:“三年恢复、六年提升、九年跨越。”恢复、提升、跨越的路径是:坚持育人为本,注重社会实践,让更多学生懂得立志成才、感恩回报;以学生为主体,以推行高效课堂为手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让学校教育富有人性;传承羌族文化,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开设学生喜欢的活动课堂,为不同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亮点……“今年是北川中学的关键一年,必须完成过渡恢复,超越震前水平。”刘亚春说。(四川日报 李晓东 实习记者 蒋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