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主要采取六项措施,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二是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并置换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三是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县域内中小学编制余缺互补。四是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骨干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巡回授课,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五是发动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六是积极推动城乡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逐步形成制度。
现阶段教师交流最大的障碍是城乡、区域之间教师工资水平的差异。随着统一的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成为现实可能。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为了避免一些国家所谓“平准化”的问题,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
批评和表扬学生有时同样重要,别让教师无所适从
记者: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教师如何正确约束和惩戒学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管培俊:类似问题正在成为大众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所谓惩戒,就是教师对学生失范行为予以必要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批评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同学的不恰当的言行给予否定的评价,帮助其努力改正缺点和错误。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充分实现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可靠保障,是维护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必要条件。
现在,一方面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另一方面,教师权益甚至人身权利受到侵犯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一些地方教师反映,不敢管理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是普遍现象。
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评和表扬有时同样重要,一味不负责任的表扬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瑕疵不足。我们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迁就的做法。同时,对教师体罚甚至暴力侵犯学生的行为,也绝不姑息。
学生、教师、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我们理当为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创造社会舆论氛围。让广大教师消除顾虑,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模范遵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恰当运用教师的专业权利,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对于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受到的误解、委屈,我们要敢于讲公道话,不能让他们无所适从。对于侮辱甚至暴力侵犯教师的行为,我们也要伸张正义,为我们的教师撑腰。
国标省考县聘: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佳期可待
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师队伍还存在哪些差距?教育部还有哪些长远政策设计?
管培俊: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教育工作者,支撑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同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仍存在素质不适应、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等问题。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整体素质、师资配置、教师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在总结6所部属师范院校试点经验基础上,在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因地制宜地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农村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合格教师。二是鼓励各地在中央“特岗计划”的示范引导下,深入推进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不断完善农村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国标、省考、县聘”的教师职业准入与管理制度。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并逐步建立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四是大力推进“国培计划”和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从今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支持5.5亿元实施“国培计划”,其中5亿元支持实施“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五是创新农村教师培养机制。重视加速幼儿园教师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六是健全教师编制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把中小学教师确定为公务员或公务雇员。应该说,《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举措,也是这样的取向。
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拥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任务,佳期可待。到那时,我国教师的城乡分布将趋于合理,教师年龄、职务、学科结构将得到改善。全国小学教师基本具备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将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中等学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将占到较大比重。
到那时,每个学校都能够配足配齐教师,每个课堂都能够拥有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美好愿望也将逐步实现。 (记者吴晶)(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