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不但孩子们爱看,连我这样不爱看电视的人,有时也会忍不住撇拉几眼。动画里的喜羊羊懒羊羊等羊宝贝们,显然属弱者,总被灰太狼追逐.但动画的目的是一定要弘扬正义,惩罚恶行的,所以处于强势的灰太狼总不能得逞,总是被羊宝贝们打败。而且,动画片里的灰太狼,也显然被赋予了人性的善,比如灰太狼对老婆孩子的好,让人忍不住要唱,嫁人就嫁灰太狼。
动画情节里,喜羊羊虽然善良,在灰太狼面前处于弱势,但它有智慧,有坚韧,所以总能打败灰太狼。灰太狼虽然强势,可那美美的羊宝贝啊,费尽周折也吃不到嘴。这样一来,孩子们就高兴了,因为孩子善良的内心里,情感还是倾向于喜羊羊。
可在现实生活中,羊就是羊,狼就是狼,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
当我写完那篇约稿文字:《告诉孩子,打不赢就咬回去》后,有朋友回复:培养狼性。
这个回复触动了我,让我再一次思考起这个问题来:作为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喜羊羊还是灰太狼?当然,这里的喜羊羊代指“羊性”的孩子,灰太狼代指“狼性”的孩子。
其实,关于孩子“羊性”和“狼性”的培养,早就引起了有识人士的关注。
所谓 “羊性”教育,已成为了东方传统教育的别称,有了“贬”的意味。下这种定义的人认为,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这种人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而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相对于“羊性”教育,“狼性”教育有了“褒”义。
那么,作为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喜羊羊呢还是灰太狼呢?
有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喜羊羊,希望他能像羊一样沉稳,安详。
但在现代这个纷繁的社会里,我更希望我的孩子是灰太狼,希望他能像狼一样健壮,坚强,能积极进取,个性张扬。
“宝贝,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还手,打不赢也要打,要让人知道你是不好欺负的。”
“只要有人敢打你,你一定要冲上去还,打出血了妈妈出钱带他去医院,”
如今,在我们周围,这样的家长绝对不在少数。这说明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改变,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西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唯唯诺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以更坚强的姿态来面对将来复杂的社会。但这种打架就还手的教育,还不能真正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狼,顶多只是披了张狼皮而已。
要想培养孩子真正有狼性的孩子,作为家长,必须摒弃传统的当鸡妈妈的思想。因为我国现行的生育制度,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个个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在外面,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在家里,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什么都想包办,不吃饭得追着喂,天一冷就逼着孩子加衣服,天热了拍孩子出汗感冒,赶忙着在背上塞毛巾。孩子玩水怕他打湿了衣服,孩子滑冰怕摔伤了膝盖,孩子上网怕他迷上了游戏。我们怕这怕那,我们担心这担心那,孩子要求孩子学这学那,不管孩子自己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感兴趣。
虽然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狼,但我们还是忍不住给孩子的成长套上诸多的绳套,强迫孩子朝自己预定的目标发展。
这样的教育,难以培养真正有“狼性”的人,即便有,怕也会成为真正的狼。
真正的狼性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在面对欺辱时勇于反抗,更是要培养孩子勇往直前,敢拼敢闯的精神,要培养孩子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的空间,作为家长,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不断地冒险和挑战的机会,给他们不断地磨练挑战强者的意志和勇气,才能把孩子真正变成像狼一样的强者。
所以,我们不妨在孩子不吃饭时,收起所有的零食饿上他几餐,让他主动端起饭碗。我们不妨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有时间多陪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也锻炼好身体。我们不妨在孩子摔倒时,面带微笑的看着孩子,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捡起一块石头朝地面砸,或者朝地上跺几脚,然后恨恨的说:“都是这地面不好,害我的宝贝摔跤了。”我们不妨在孩子拿起剪刀剪破了床单时,也竖起拇指夸奖他:“哇,宝贝会用剪刀了,宝贝好棒啊。”当孩子要爬上一棵树或者一块大石头时,即便孩子手掌擦出了血迹,千万不要伸手去扶,也不要怕孩子会摔下来,一定要鼓励孩子朝上攀登,体会胜利的快乐。
而且,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去培养孩子的“狼性”,我们也不要忘记,温和,谦恭,礼让,这些“羊性”仍然是美德。
那么,真正成功的教育,实际是“狼性”和“羊性”的完美结合,聪明的家长,会将“狼”和“羊”的优点集中起来,把自己的孩子们塑造成既友善、温和、谦逊、勤勉、自制、宽容,又坚强、独立、勇敢、富于挑战精神、有个性的“披着羊皮的狼”。 就像动画里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既是对手,也是最好的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