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情是从必修调到选修
记者调查发现,网上帖子声称的“语文教材剔除20多篇经典”,实际上是一种误会——并非教材修订了,而是部分省、市(区)启动“高中课改”,采用“新课标教材”替代了原有的旧教材。
新课标教材打破了以前由“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于是才出现了“粤教版”、“苏教版”、“鲁人版”等高中语文教材。
更重要的是,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后,整个语文课程的结构改变了。反映在教材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以“粤教版”为例,就有5册必修课本、15册选修课本。
课改后必修课的课时相对减少,使得课文篇目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此前发表文章称,以“人教版”为例,必修课只占1.25学年,余下1.75学年用作选修与复习。“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记者了解到,一些篇目只是从“必修”调整到了“选修”,并非被删除。
要厘清“鲁迅大撤退”这个话题,必须了解一个重要背景:我国各省、市(区)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时间不一致。如广东省是全国首批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验区,从200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采用“粤教版”语文教材。而有些省份,如四川省、青海省今年才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为何教材变动
总牵动“神经”?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邓国伟: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时期,下一代的教育当然受到重视。人们对语文课本篇目的关注,也说明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和育人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此外,这也表明语文教材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不能让绝大多数人满意,语文教材在篇目选择上仍有改进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成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文字、语言、修辞、逻辑和创作等,这些都统归到语文的名下,语文承载着复杂多样的任务。因为概念的模糊,对语文包含的内容发生争论也是必然的。
语文的学习到底为了什么?是单纯给语文知识,还是带有其他目的。在我看来,语文不但是给提供知识,还要给人向上的精神、人生的方向,培养自由活泼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进而提升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这是中学阶段的数学、英语(论坛)等其他课程所无法提供的。
当然,并不是说教材篇目不改革,但改革要考虑教材相对的稳定性、延续性和经典性。篇目应选择在历史上有定评的,健康有益的多补充,教材修改要想得很细,要慎重才行。如《诗经》、诸子,屈原、李白的诗作,司马迁的《史记》,肯定应有篇目选入教材中。
在网上,关于删除鲁迅文章的讨论最多。在我看来,在20世纪,能够达到上述语文培养目的的人中,鲁迅是不可或缺的,鲁迅体现着新时代的精神,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文章中的总体精神为我们所接受。 (广州日报 黄茜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