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和清华的状元之争尚风波未平,日前又有媒体报道:近三成高考状元是靠加分获得的,把近年来人们高度关注的高考加分问题再一次推向风口浪尖。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运作过程不透明不公开等原因,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被严重异化,成了某些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极大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近日,《中国青年报》策划实施的一项“全国高考加分研究报告”表明,权力和金钱越来越向高考加分领域渗透 。记者统计发现,有些地区加分项目纷繁复杂,甚至有成为普惠型加分之势,但有些地区能获得加分的人数在该省考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这种对比,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高考加分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遭遇的困惑,加还是不加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
数据
重庆近5个考生有1个加分
2010年,江西省共有311651人参加高考,只有441人获得加分资格,加分人数只占考生总数的0.13%。这441人中,体育加分64人,包括华侨归侨子女、自谋职业退伍士兵、烈士子女等项目在内一共才74人,少数民族获加分的共303人(详见右上表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北京、河北等地 。2010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96759名,是全国仅有的四个增加人数的省市之一。重庆今年高考加分人数为3.37万人,占考生总数约17.19%。从获得加分的几率来说,重庆是江西的约130倍。即使减去占大头的少数民族考生13000多人,仍有两万多人获得其他项目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重庆市已经大幅减少了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数,比如2009年重庆共有6.5万人获得高考加分,加分人数超过考生总数的30%。
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北京今年获加分的人数近1.1万人,占全部考生8.1万人的1/8强。即使减去少数民族考生6700余人,仍有4000余人获得加分。
河北也是如此。2010年,河北省高考报考人数为50.3万人,各项优惠政策共公示5.83万人次,占考生总数的11.59% 。除少数民族加分24000余人外,仍有3万余人获得加分。
尴尬
加分项目各省各自为政
从那些加分大省(区、市)来看,可以看到加分项目在设置上各自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 ,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在范围上又千差万别。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中,“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16项加分大类。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所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 10分”。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湖北 、河北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乱象
各地加分丑闻频频曝光
事实上,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频频被曝光,大多集中在体育加分、民族成分加分等方面。
湖南省是因体育加分而被揭露问题较多的省份。2006年,中国青年报揭露了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是“水货”,存在地市体育局乱发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情况。此后,湖南省对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一些改革,但中国青年报今年的 调查仍发现,今年经统一测试后获得加分的803名体育竞赛优胜者中,有267人属于武术加分,进一步 调查则发现,湖南高考武术加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交几万元钱参加时间不等的训练后,获得加分十拿九稳。
2009年6月,中国青年报还披露了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二级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该校1200名学生参加高考,二级运动员有153名,其中很多考号相连。当时据记者 调查,这其中,有篮球类二级运动员甚至没怎么摸过篮球。
2009年,重庆的民族生造假问题备受关注。后据 调查,一共查实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这批考生被取消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
丑闻曝光后,今年重庆市大幅减少了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数,然而,今年重庆加分人数在比例上仍高居全国榜首。
调查
国内重点高校如何看待加分
在查询了2010年全国 100多所“211工程”高校的招生章程后,笔者发现,高校对高考加分态度,大体有以下5种类型。
第一类,完全认可
此类高校有: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大学、内蒙古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
第二类,投档认可,但专业录取不认可
此类高校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
第三类,投档认可,但专业录取态度不明
此类高校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新疆大学、山西大学、贵州大学、青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等。
第四类,不认可,但又有所考虑
此类学校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等。
第五类,态度不明
此类学校有:云南大学、西藏大学等。
名额多流向发达地区?
记者统计发现,现在高考加分已经呈现出“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 。尤其是奖励性加分,人数更是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 。而照顾性加分,因为有弄虚作假和腐败通道的存在,也在个别地区呈现统计上的不可思议性。
从统计上看,体育类加分最能体现“三集中”。以广东为例,广东今年普通高考招生中体育尖子生加分有987人,其中来自广州市的考生有472人,占去近一半。但是,2010年广州市考生人数(6万人左右)只占广东省考生总数(61.5万人)的1/10弱。这样一来,广州市考生获得此项加分的几率高出广东其他地区近5倍。
这种体育类加分的“三集中”现象,在许多省(区、市)都体现得很明显。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对于加分集中的问题,有些是正常的,但也有“不正常”之处:一是少数地区、学校特别重视“加分教育”,引导学生去争取加分;二是少数地区和学校懂得“加分运作”,这在发达地区更有可能;三是现在的加分往往与“特色培训”相连,因此,发达地区的学生参加特色培训机会多,获得加分可能性也就大。
熊丙奇说,加分集中的“不正常”反映出高考加分的两大走势:一是变为“加分”教育;二是沦为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因此有必要顺藤摸瓜,去分析导致集中的具体原因,进而对加分进行治理。
剖析
加分土政策为何乱象丛生
高考加分政策,源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和弥补高考选才制度缺陷的需要。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因国家未对高考加分的对象、加分的幅度以及高考加分的决策部门作出明确、规范的界定,许多部门和地区为了自身利益,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部门性的、区域性的、临时性的高考加分政策,这些加分项目多达几百种!
招生委员会统管不力,部门、地方及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导致了高考加分乱象丛生。从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可以看出,那些受地区级以上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烈士子女、体育竞赛获奖者、受政府表彰者等均可得到降分录取的优惠,有些地方甚至把获得县级、校级奖励者也列为加分对象。
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第47条“有关省(市 、区)确需要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经本省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便可向社会公布”这一条款,为各省出台各自高考加分政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使各省高考加分项目变得层出不穷、不易控制。
为此,专家建议,首先要取消各省内制定的高考加分“土政策”,教育部直接参与各部门高考加分的认定过程,由教育部统一规范高考加分的对象与加分幅度。与此同时,严格规范高考加分的操作过程,对高考加分的执行步骤和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和固定,并建立高考加分的公示与监督机制。
据《中国青年报》(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