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清华管院钱颖一院长在哈佛商学院百年校庆上提出了中国MBA改革的问题。此后,国内院校纷纷做出了相应举动。清华率先推出了MBA新版教材,掀起课程改革浪潮,随后人大等商学院也推出新版MBA课程。除了课程改革,各商学院在招生政策上也纷纷做出调整,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上海交大推出“金鹰计划”、“雏鹰计划”。上外的“三小时面试”政策,北航是北京市第一家提出提前预复试政策的MBA院校。
针对国内MBA院校近两年的变革,MBA中国网将联合新浪、搜狐、腾讯、及与MBA行业密切相关的各大门户对国内各商学院进行MBA改革系列访谈,并同步发布。
MBA中国网:苏老师,您好。我们刚才谈到了近两年国内各高校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变革,能谈一下您对这些变革的看法。
苏主任:有关MBA教育变革,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推,我也一直在关注。MBA考试由原来的一个研究生考试到现在的MBA全国联考,从考试制度上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近几年来,更多的学校去看重考生的面试成绩,而不是单纯的应试能力,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变化。作为商学院来讲,我认为更应该去关注一个学生他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潜质,这才更接近MBA教育的本质。
谈及招生模式,肯定要涉及国情。比如说户口问题。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中心城市优势太明显。相比而言,美国的商学院分布很广泛也很均衡。在我们国家,像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城市,占有很多的资源,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但因商学院较多,竞争也比较大。
MBA中国网:您刚才有谈到户口问题,让我想到我们做的两个调查,在2008年,就“学生为什么读MBA”为主题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这样5个需求,比重从大到小分别是:学历学位;户口;人脉;提升能力;职业发展。可是今年3月份,我们又做过同样的调查问卷,发现职业发展变为学员更为关注的问题,就是说学生期望能通MBA院校能帮助自己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提升自己。
苏老师,我们知道您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上做过很多非常好的研究。我们北航在MBA学员的职业发展上是怎么做的,学校会给学员一个怎样的平台呢?
苏主任:关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近两年国内院校也已经开始重视。国内学生公认的比较喜欢的上海的复旦、交大,北京的清华、北大等院校他们在职业发展这方面做的都是比较好的。
我们知道,美国商学院排名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以其毕业生入职前后薪资标准对比来衡量。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参照。国外的MBA招生是一个特别严肃的事情,他们更关注学生的背景和潜力。管理潜质是他们对考生重点考察的内容。
关于职业发展,我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发现他的优势和潜质,然后根据其优势锁定一系列的职业,而不是所有的职业。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特别关注考生的管理潜质。
MBA中国网:您说职业规划的所有重点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们北航是怎么去做的?
苏主任:首先就是刚才说的招生环节,在这个入口把好第一关,我们会在面试环节投入更多的关注,这是直面考生、了解考生的重要环节,我们会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商学院教授、名企高管等共同进行面试,这样能够初步判断考生在管理上的优劣势,这是第一关。
其次就是教学环节,我们会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加大MBA学员职业发展教育的比例,让考生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实实在在的职业发展指导或帮助。
最后,就是我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专业辅导活动,这些活动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实际操作,会有针对团体的讲座,也有一对一的指导。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脱产班同学不少来自外地,放弃了职业来北京发展,他们与企业之间会有两年的断层,这对于职业发展来讲是很有风险的。针对这些学员,我们做的更多的就是让他更早更快地参与到企业实践当中来。北航2009级脱产班同学全部在一年级就参与到不同教师的各类企业咨询项目中了;此外,我们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暑期实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