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申论要求
(一)被问责官员复出现象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兴趣,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问责官员复出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二)请结合材料就干部的年轻化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三)当前,党中央刮起了“问责”风暴,你是如何看待此问题的?假若你是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问责”风暴?
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措施可行,不超过500字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就要在在金秋九月召开,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一项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视野开阔、见解深刻
3.1000—1200字
参考答案和思路点拔
一题(290字)
参考答案:
复出不透明。一些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受问责的官员,在不久之后又以别的身份重返公众视野,使辞职、免职成了“避避风头”、“休息一下”,稍后却另有任用,甚至被提拔。这给公众受骗的感觉,民众易产生心理上的反感。
缺乏严格的复出制度。对复出的原因、时间限制、程序等都缺乏相关的制度性约束,随意性太强,消耗了民众的信任。
惩罚力度不够,不到位。有些官员是带薪“惩罚”,有些被问责的官员只是道歉了事,事后仍然盘踞高位。象征性的惩罚多于实质性的惩罚。
官民对待此问题的“不同心”。一方面民众要求增加问责官员复出的透明性和知情权,另一方面,官员自身对问责比较反感,认为是他们“倒霉”,没有理顺好其中的关系。
思路点拔:
本题为概括主要问题题型。
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材料5中“管窥一窥”。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问责官员的“逍遥”,人们不禁要问:问责官员今何在的感慨;二是官民之间对待问责的不同态度。从这个“表象”可以看出来,问题官员的复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复出机制,随意性、过场性太浓,作秀成分太多。只要能分析到这一步,答案也呼之欲出了。
二题(358字)
参考答案:
干部年轻化是文革之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党内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而提出的重大命题。干部队伍年轻化政策为改革开放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如简单的把年轻化等于低龄化,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历练,成了“三门”干部等。
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当前完善干部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干部年轻化已成为我党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趋势,年轻干部的选拔已经进入快车道。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坚持“论德才、讲实绩、重基层、凭公论”的用人导向,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不能够把年龄作为提拔干部的唯一标准,要综合考虑其德、绩、才、体等因素。
只有不断的完善官员选拔制度,将具有端正的德行、开阔的视野、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基层经验和得体形象的年轻干部选拔上来,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够后继有人,蓬勃向上。
思路点拔:
本题为分析题型。
干部年轻化的材料,可以聚焦到材料3、7、8、10。从历史上看,干部年轻化文革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干部“老龄化”提出来的重大课题;从现实看,其意义也十分巨大,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是保持党用不变色的根本保证;从近期来看,干部年轻化已经进入快车道。“年龄是个宝”,但同时,“年轻化”不等于“低龄化”,要防止一些总拿着年龄说事,不综合考虑人才的做法。
三题(481字)
参考答案: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化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的实现都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当前问责制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问责制度不健全、问责的“异化”,如问责作秀或是“丢卒保车”等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做到:
首先,正确对待问责制。问责制度有重大意义,问责风暴的推行,可以更好的督促自己做好工作。对问责要心怀“敬畏”之心。此举无疑一下子绷紧了各级官员的责任神经,把提高责任意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其次,算好“政治账”、“经济账”、“身体账”和“家庭账”,把一时的贪图享乐而违反党纪国法和自己一生的政治前途、经济收入、身体精神状况和家庭幸福进行对比分析,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准备好“三盆水”:第一盆水勤洗头脑,保持头脑清醒和思想的纯洁性,第二盆水勤洗手,保持两袖清风,第三盆水勤洗脚,保证一生走正道。
近年来问责制度的实施已经对我们干部形成了强大“压力”。通过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以及公众参与形成的社会压力与合力,能够使我们干部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思路点拔:
分析题+对策题型。
材料1、2、4、5、9都涉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其中,有理论性的材料,如材料1,是作答此题的依据性材料和重要的参考材料。材料4和5反映的是其问题,是本题“何种看法”的直接依据性材料。从材料2、4和9中可以找出相应对策。
四题(1172字)
参考答案:
例文1
“立信”与“问责”
——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人无信不立”。信乃立身之本、创业之圭,也是行事之基。如果把公权机构比作“鱼”,则公信即为“水”;不难想象,“鱼”一旦离了“水”则寸步难行。一段时间以来,在某些领域、部门和机构,公信缺失、公信瑕疵而导致的公信力下降,使一些地方干群疏远,关系紧张,情绪对立,社会矛盾增多。这不仅有损政府形象和声誉,更影响稳定、折腾发展。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公信无疑是肯綮和支柱。公信一旦“动摇”,势必引发整个社会信用出问题。面对公信领域的突出问题,“立信”应成为公权机构及公职者认真思考解答的“必选项”和“首选项”。
“立信”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失德者失信,作为公务人员,理当承迎比普通公众更为严苛的道德标准和质问,理当拥有高度自觉的道德警省与励树。失信者亦多失于言。反思一些公共事件,有关方面倘若言必归真、事必求实,不加躲闪地回应公众质疑,不加遮掩地还原事实真相,不加偏袒地明辨是非曲直,或不至于激化矛盾、失去信任。无功不立信,群众喜欢干事者,支持创业者,厌恶滥竽者,憎恨腐败者。只有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人民干事创业、为国家建功立业上,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拥护。
“信”欲“立”,还须“信赏”、“信罚”。相对来说,公权机关信“赏”不是很难,这一点,不妨学学“商鞅城门立柱”、“千金买马骨”;更为重要的是信“罚”,更难做到的,也是信“罚”。罚生威,罚立信。对“犯了错”的公务人员来说,根据相关法纪、制度和程序,究其错,问其责,罚其过,不仅是维护规则、保障公正公平的必须,也是以儆效尤、保护挽救干部的必须,还是重建形象、再塑社会公信的必须。究错、问责和罚过,务求深究、真问、严罚,最忌偏袒包庇、避重就轻、虎头蛇尾;否则,不足以树威,不足以服众,不足以立信。
对“失信者”问责,不仅言之有理,拥有强大的舆论支持,还行之有据,有了严明的制度保障。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务院对5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做出严肃处理,依照有关规定对169名事故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照《暂行规定》严肃问责,惩治失信者,立信立威,充分发挥问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暂行规定》的严格落实,问责将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常态,督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兢兢业业履行职责;而被问责干部的重新任用必将变得公开透明,某些地方一度“动摇”的公信,也必将在这“常态”的问责中回归其本来的位置。
[本文共有 4 页,当前是第 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