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2015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名词解释考点精编(2)

2015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名词解释考点精编(2)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10-3-8

  31、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32、"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33、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等。

  34、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5、本质直观--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36、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3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38、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39、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所谓"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等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40、类似联想--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我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等表现方法也与此相关。

  41、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42、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43、创造性想象--是指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它与再造性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要以自己脑中储存的记忆表象为基础。

  44、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45、审美距离--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46、游戏说--首先是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艺术与游戏虽有相通之处,但它深刻的真实性、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人生的启迪不同于游戏,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47、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48、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49、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50、有意味的形式说--上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列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脱离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2015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名词解释考点精编(2)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7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