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2015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讲义精编(2)

2015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讲义精编(2)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10-3-8

  2.完全归纳论证法

  完全归纳论证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常有两种类型: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一般说来,在写作中,由于不可能或不必要举尽所有的个别性事例,人们经常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即通过部分个别性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而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全部个别性事例达到一般结论的方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创业精神的64个字的总体评价,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对这64个字从八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结论便是这八个方面的内涵与共性的全面概括,即一般性结论恰好是从全部个别性事例中得出的,这是运用完全归纳法的典型范例。

  《科学的春天》

  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l)归纳论证法。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 用。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

  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l)比喻。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3)拟人。例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并识记鲁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鲁迅认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原因;认知本文所应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法,结合有关段落说明类比论证方法的运用,使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富于强烈的讽刺力量;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较论证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反语三种修辞手法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识别本文修辞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的特点。

  1.中心论点

  本文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命题出发,反其意而用之,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目前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修辞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势,使观点的内涵细致、丰富。为使本文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

  (2)反诘,其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例如:"这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吗?"等等。

  (3)设问,其作用是使论点清晰、突出。例如:"'费厄泼赖'到底要不要实行?"、"那么要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才变为现实性呢?"

  3.论证方法

  具体到演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作者以鲁迅原意中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但条件尚不成熟为大前提,以今天实行的条件已经具备与其必要性、可行性为小前提,从而得到了得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演绎法。

  《论气节》

  本文阐述了"气"与"节"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气是敢作敢为、积极,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中心论点,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他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观点之后,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47年,是一篇讲演稿,当时全国还没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饥荒,但他毅然拒绝了美国的粮食,宁愿饿死,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

  2.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对应词语的应用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这是本文的难点内容,需要掌握。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章首先从"气"与"节"这两个独立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气"是战斗的、"节"是消极的论点。接着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士"与今日知识分子在气节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归纳出"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和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结论。从而从气节的理论和节气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阐明了论点。

  (2)对应词语的应用。本文中使用了较多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例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维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

[本文共有 3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2015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讲义精编(2)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7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