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评:高校复试改革新趋势
心理测评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从2006年起,各高校开始在复试中增加考查学生心理状况的内容,学生只有通过心理测评才能通过复试。现在,在研究生复试中进行心理测评成为各高校复试改革的新趋势,如暨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学校纷纷在研究生复试阶段开展了心理测评的环节。
目前心理测评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网上心理题目进行测评。如北京工业大学,由考生上网做测试题,根据学生的答卷分析该同学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类型。第二,填写调查表,然后根据填写结果打分。第三,口试。通过面试老师现场和考生的交流,考察考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情况,进行口头考试,如河北大学等。第四,社会检举。如中国人民大学的部分院系。
策略,让成功变得更有把握
考研除了依靠实力,还要重视策略。尤其是在复试阶段,实力大家都相差不多,如果你有一两个能使自己尽快脱颖而出的方法,显然更有优势。比如,如果你注意收集往年的复试题目,研究导师的专业方向,那么复习起来就更有针对性。下面,介绍复试时的几个重要策略。
联系导师--表达诚意,但别走入误区
和导师联系,并不是指拉关系、走后门,而是让导师熟悉你,对未来的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复试是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考生有可能因为时间短或紧张等原因无法完全展示真实的学术水平,提前联系导师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考生的紧张情绪。和导师联系的目的尽管并不是获知复试题目,然而考生通过采取有效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多地从导师那里得知复试的相关信息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在准备考研时联系导师还有些避嫌的想法,那么初试结束后联系导师就显得理所当然了。已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许同学谈到自己的复试经验时说:"考完初试后要尽快跟导师联系,表达自己希望读他的研究生的意愿。"
和导师联系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登门拜访或电话联系、发邮件等。笔者认为,通过E-mail和导师联系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有的导师在复试前为了避嫌,不接受考生的联系,但是并不拒绝发邮件的方式。第一封邮件内容主要是关于个人的介绍,目的为了让导师对你产生兴趣,所以一定要表达坚定的报考意愿和对导师研究领域的浓厚兴趣,如果你的学术功底比较扎实,也可以尝试在邮件中跟导师探讨一两个学术问题。
向学长取经--了解导师偏好,搜集往年真题
◎了解导师偏好
考生真正的资源优势,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获得别人不易获得的信息和机会。在读的研究生学长们和导师接触比较多,对导师的研究习惯、偏好等都比较了解,他们往往能提供很多重要的"独家信息".
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导师是否愿意接受跨专业考生,或者愿意接受哪一类跨专业考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导师倾向于接受本专业的考生,因为如果考生专业基础太薄弱,很难在短期内在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有的导师则乐于接受跨专业的考生,认为考生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恰好能契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如果能从学长们的笔记、作业或者在同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导师的研究习惯和学术关注点,那么你可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报考武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小李从师兄那里了解到复试的难点是考查钢铁行业废水的处理,他便特地到钢铁厂的水处理车间实习了一个月,以增强自己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复试时,他联系实践经历的回答让老师非常满意,最终取得了优异的复试成绩。一个月的实习,相当于是为复试开了一个"小灶",为自己增添了实践经历,也为顺利通过复试增加了砝码。
[本文共有 3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