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全国大学一级学科排名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情况对报考研究生作用非常大,只需“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而对于高考生就不完全如此了,由于全国大学一级学科排名和国家重点学科是根据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而本科生的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而不能简单地完全“对号入座”,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对号入座”的,具有非常高的参考可用价值是无疑的。
至于广大考生及家长能够正确运用以下资料加以分析、区别、比较,当然非常好,但是难度有点大。
(1)学校有多少国家重点学科、省市区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因为国家重点学科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水平、学科建设都是名列前茅的,实力非常强。
(2)学校教授、副教授数量。因为教授、副教授不仅有研究课题、带研究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这对本科生教育来说是好消息。因此,教授、副教授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科研实力和教育实力。
(3)学校设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及博士生、硕士生人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校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
(4)是否设有研究生院,每年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篇数多少。当然要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研究周期较长,论文数量相对会少些。
(5)毕业生社会认知度及毕业生就业率。
为什么说正确运用以上指标加以分析、区别、比较,难度有点大?因为对高校作综合性实力排名或说作综合区别、比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因为它起码需要一套系统、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等等。简单来说,哪个学校多一个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就一定会强一些?哪个学校多几个教授博导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就一定会强一些?肯定不能这么简单的类比。但相对来说,以上指标对“985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作用要小一些,而对一般本科高校的作用要大一些。
2.有一定可信度可用度的资料
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可靠的资料,非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信息莫属。但由于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可用信息有限,就必须将社会组织(个人)即非官方发布的信息和有关专家、学者或有智人士所著、所编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书籍作为补充。
(1)关于大学排名的资料。我国由社会组织(个人) 即非官方发布的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及分类排名,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问最长的当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建于1992年,专事中国大学评价研究。自1993年起,课题组开始发表年度大学排行榜,至今已有16年;由武书连任组长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是我国研究中国大学评价课题时间最长的研究集体。
(2)国内另三家有影响的大学排行榜发布单位分别是:网大(始于2001年)和中国校友会(始于2003年)以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完成的2006年以来的《※年大学评价报告》。
(3)“大学排行榜”可以作为择校参照吗?有些“大学排名榜”失之科学和客观,如能正确看待和理解,对填报志愿也有帮助。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各种“大学排名榜”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尽管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的排名榜很多,排名的依据和参照因素不尽相同,调查的范围大小不一,因此有些“大学排名榜”不免失之科学和客观。对高考考生来说,如果能够正确看待各种排行榜和理解它们的意义,对于填报志愿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这些排名榜几乎都引用各所高校的科技论文在国际上的发表数量和引用次数作为大学实力的比较标准,从客观上反映出一所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水平,但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水平却难于体现。同时,衡量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仅从“学术水平”来评判是不够的,还必须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办学经费、学生质量、学生就业情况等。教育部新部长袁贵仁曾经建议,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大学排名可以做适度参照,但不要光看大学排名,还要仔细考察所报考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有的大学综合排名高,但是在某一专业上未必强,而有的大学某专业很强,但综合排名略后”。他建议,家长可以关注各大学高考咨询时的专业介绍。而广东一些高校的就业办负责人则建议,对于面临升学选择的考生来说,各种大学排名榜,可以在大体上反映某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对于“哪些学校是重点”,考生不妨参考一下“211工程”入围高校,因为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都经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严格评审,具有较强综合实力。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高校和专业,不要盲目崇拜大学排名的位次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某些专业实力强的高校。较强的专业实力不仅为你将来的专业学习提供一流的师资,更能让你有机会触摸到该专业最前沿。毕竟,选择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了未来的职业。
3.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报考资料。
(1)高校投档分排名——院校调档线。
各省、市、区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按招投总分(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第一志愿投档后,会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分数线。这条线,各省市区招办和社会各界通常称之为投档分数线,院校则称之为调(或提)档分数线。院校调档线的产生是主要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以及诸多因素所决定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选校资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比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的作用还要大,理由在于:①……。②……。③……。④ 高校投档分排名的简便性。高校投档(录取)分排名的的资料易于收集,几张报纸,加一份反映分数排名变动原因的表格,就算完事,真是简单方便实用。更何况我国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没有发布全国高校的综合性实力排名。但一定要知道……
但是高校投档(录取)分排名也存在三大问题,这也可能是许多考生及家长不习惯用此资料的主要原因。①……,经常相差十余分甚至几十分(尤其是存在“大小年”的学校,同时,这里的分数主要指相对分数——两线差,即用学校投档分减去各地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所得到的差值),那么造成学校的排名差异就非常大。②……。③……。笔者认为,搜集3~5年的当地学校投档分排名,就基本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或者可以减轻这几个问题存在的程度,再综合利用以上所介绍的资料就可基本达到目的。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的是,利用高校投档(录取)分资料,要动态地去看,而不要静止地去看,切忌简单的照抄照搬。
(2)近3~5年心仪高校的录取分(录取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备选学校一般不应少于20所。一般来讲,一个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上以及广大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都是比较稳定的。大多数学校的录取分数也是比较稳定的。参考学校录取分数线,一要结合学校的历年招生计划,二要结合本地历年一、二、三本线,三要注意考虑大小年、三角年的因素。考生应根据往年各院校的招生计划和投档线,认真分析自己可选择哪一层次的学校。
(3)近3~5年各地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这主要用于选择学校时预测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
如今,我国高校总数达到2300多所,要从这些高校中挑选出就那么几所甚至一所来,同时还要参照学校的录取分和自己的成绩或排位并与之相匹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有些高校在办学层次上都一样,如同是“211”和“985”工程院校,或都属于一般本科或专科类的院校时候怎么办?
具体落实到要选哪些大学时,在估计成绩能达到录取的前提下,再来选择哪些院校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每个人选择大学的角度都可能不同,要么是看中一所大学名气、要么是看这所大学有没有我喜欢的专业、要么是看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的选择,大学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把大学的选择范围一步步缩小,如果不是这样又如何呢?
选择目标学校一般分为有目标方向的选择和无目标方向的选择两种,当然,不排除两种选择交织在一起。如刚开始是有目标方向的选择,在选择中处处碰壁,就变成无目标方向的选择了;又如刚开始是无目标方向的选择,在选择中处处随心,就变成有目标方向的选择了。不可否认,有目标方向的选择难度小一些,无目标方向的选择难度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