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非重点 找工作差别很大
突出的供需矛盾,使大多数非重点院校师范毕业生直接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在28日洽谈会现场,记者看到那些带编制的用人单位中,80%直接标明只接收重点院校毕业生。
“在教师岗位持续缩减的情况下,我们仍带着十几个名额出来招聘,就是想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河北黄骅市教育局陈副局长对记者说:“不是我们有歧视。人事局明确规定,在外招聘的只能是重点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
东北地区28所高师院校中,首屈一指的“重点”便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北师大。据该校就业中心主任王占仁介绍,自11月初以来,不到20天时间,用人单位已在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170多场,其中来招聘的重点高中占70%以上;一次性提出50个需求岗位的招聘团达50多家,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需求近百人以上的招聘团就有10多家。该校文学院应届毕业生李英告诉记者,她周围不少同学目前已签约。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大多数非重点院校毕业生,找工作还没有眉目。北华大学师范学院政治专业的小石,在洽谈会现场转了一个小时后,沮丧地坐在了墙根处:“需求老师的单位,点明要211院校毕业生;不做老师,去别的岗位,又没有相关专业,很矛盾。”
“会场一路走过来,不是我没相中用人单位,就是用人单位没看上我。”大庆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本科生姜美泉告诉记者,此前她在哈尔滨、大庆也投过若干份简历,但均无消息,周边同学也多未找到工作。
“现在连很多中学都要研究生了。要是实在没有合适的地方,我就准备回家创业。”姜美泉苦笑。
辽师大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的小胡,虽身为研究生,同样尚未找到理想工作。他有些气愤地说:“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就能找到好工作,现在发现只有考重点院校、读重点专业才有出路。”
发达城市师资饱和 基层用武之地难觅英雄
“前几年师范毕业生大多数流向了沿海发达城市,导致这些地区需求量饱和;西部地区和基层教育岗位缺人现象严重,毕业生又不愿意去,这就造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与‘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的现象并存。这种供需‘错位’,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江苏省江都市教育局带队招聘的刘老师说。
据了解,为保护本地生源就业,很多发达城市都对外来毕业生抬高了“门槛”。在这种情况下,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下移。这样一来,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原有就业市场受到挤压,不得不向二、三线城市降级,甚至出现向县级乃至乡镇中学转移的趋势。北华大学的赵永春告诉记者,该校今年就将力促30%的师范毕业生进入基层工作。
尽管总体供需比之间的数量性矛盾暂时无法解决,但由于中西部优质师资匮乏、农村基础教育队伍素质亟待提升,人才分布的结构性矛盾中却蕴藏着就业机会。不过,很多地方院校师范生对到基层就业还存在诸多顾虑与不情愿。特别是由于超编,很多用人单位对接收的应届毕业生不能及时入编,只能实行人事代理,使毕业生面临着“有岗无编”的困境,对此,大部分人还不能认可。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