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译、硬译
"死泽、硬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号入座式的翻译问题,其造成的原因很多,诸如译者的理论水平或中文水平不高,不能深刻理解原文的切实含义;外文水平低,词汇贫乏;或者对"信、达、雅"的"信"理解不够,只注重表面或形式的忠实,而疏忽了更重要的东西 - 对原文的含义和风格的不忠实。对"死译"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有时候会闹大笑话。上世纪50年代初期,曾有人把"街道妇女"译为street woman(妓女),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同忆长征》中,有一段提到红军跟"号称双枪将的川军"作战,原文直译为The enemy,reputed to be "Sichuan two- gun men".改稿的外国专家看后莫名其妙,经解释后,他改为opium-addicted Sichuan warlord troops(嗜鸦片如命的四川军阀部队),字面上虽然不同,但其意思完全正确。当然,如果在这一直译的基础上,把烟枪和步枪这"双枪"形象地译出,那就更好。
又如《毛选》中有这么一句话:"对于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倾向实行联合的政策",原文译为:The policy should be to unite with the progressive,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tendency of the bourgeoisie,跟中文完全一样,但不符合英语习惯。从英文行文说,反对一种倾向可以,但跟一种倾向联合在文理上是不通的,而且这个译法也没有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故它在字面上虽堪称忠实,但在含义上起码是不清楚的。定稿后改为The policy should be to unite with the bourgeoisie,in so far as they tend to be progressive,anti- 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译回中文是:对于资产阶级,只要他们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倾向,就对他们实行联合的政策。)这样,英文虽然加了几个字,但既符合原文的意思,文理上又很通顺,达到了"信"的标准。
灵活处理
在翻译中,要注意吃透原文的精神或含义,才能把原文的意思确切表达出来。为此,译文当增字则增,当减字则减。这样,译文有时可能貌似脱离原文,实则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例如,笔者在最近经手的一篇关于我国当前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的文章中,有几处提到要扶持大龄下岗人员再就业。这里的"大龄"如何译?译者用middle-aged:prsons(中年人),看来是费了一番脑筋的。但是太具体了,反而欠确切。目前我国各地各行各业在招聘人员时对年龄的要求各异。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在35岁以下,有些则要求30岁以下,25岁以下,甚至更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所以,将"大龄"译为"中年"并没有完全表达其含义。最后,译文改为:…give assistance to laid-off persons who have difficulties finding reemployment because of their disadvantaged age.译回中文为"扶持因为年龄处于劣势而就业难的下岗人员再就业",从而通过增加几个解释性字眼确切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应该说,这是符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的,对外国读者来说也更好理解。
又如,在同一篇文章中又一小段几次提到对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从上下文看,此处的困难群体是指因学历低、无一技之长、年龄较大或身有残疾等不利因素而就业难者。那么,"困难"应如何译?原译文为The group(另一处用people)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经济上有困难的群体(人)。这样范围就太窄了,因而是不确切的。最后,改为the underprivileged group(people)。Underprivileged一词在英语字典中的释义是:not having opportunities or advantages enjoyed by other members of one's community(较社会其他成员缺乏机会或优势的) ,或living under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below an acceptable level(社会和经济状况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的)。由此可见,此处"困难的"用underprivileged较为恰当。
留有余地--少用形容词和绝对化
可能是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吧,我们的报道,特别是关于风景名胜和英雄模范的报道,往往喜欢用绝对化的语言、大量形容词何副词,或华丽的辞藻和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如果译文也一概照译,读者会感到过甚其词,甚至斥之为虚妄而不愿意看下去。常见的如"极度的"、"伟大的"、"坚决的"、"充分的"、"彻底的"、"最……"、"十分……",等等。对英语读者来说,在许多情况下,不用形容词或副词而改用动词反而更有力量。例如,我们的报道中常看到"最根本的原则"这种说法,英文删掉"最"字,而只用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根本的原则),在"根本的"前面加上定冠词,反而更有分量。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重要文件中,或者在其他政治性稿件中,为行文起见或者根据作者的文章风格,一些强烈的形容词或副词则不宜随意略去。例如,由毛主席何朱总司令签署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见《毛选》第四卷),其中有一句:"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国民党反动派。"这句话中有许多副词,而且相互意思差不多,但却字字千钧,删掉哪一个也会减弱其气势(而且对领袖着作或重要文件也不能随意增删),英译文:Advance bravely and annihilate resolutely,thoroughly, wholly and completely all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within China's borders who dare to resist, 原文中的所有副词在英译文中一个不漏,读起来显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以上是本人50年来在对外报道领域工作中遇到的而自己记忆所及的一些问题,谈不到深入,有些问题只点到为止,提出来供探讨。总之,对外宣传是一门艺术,对外报道的翻译不是翻译机器,在提高我们的对外报道效果方面,翻译人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