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公费还是自费?”三年前,新入学的研究生在见面打招呼之后,一般都会向对方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已被“你拿到几等奖学金”取代。同学们关注焦点的变化,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是自2006年开始试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则在于资助制度。改革之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分为“计划内”、“计划外”、“定向培养”、“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为“公费生”,“公费生”由国家下达培养经费,不仅免收学费,并且每月还可以得到基本生活费。改革之后,研究生不再有所谓“公费”之说,大部分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在入学之时都能获得一定等级的奖学金,学费全部由奖学金冲抵或者由学生补齐奖学金不足以冲抵的部分。极少部分没有获得奖学金的科学学位的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则需要全额缴纳学费。
2009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广试点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始于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率先开始试点工作。2007年,试点工作推广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这17所全国重点高校。2008年,全国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中有53所开始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进程。据悉,2009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将推广到全国中央部属院校。也就说,除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外,国防科工委直属的北京理工大学、外交部直属的外交学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暨南大学、共青团中央直属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也将加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阵营之中。记者了解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项目,今后极有可能推广到其他非中央部属高校,建议参加2010年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最好事先到目标高校的研招网站或者致电研招单位了解相关具体情况。
据教育部的文件以及各研招单位公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度。改革后将通过导师资格遴选考核、招生计划分配、导师依托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自助和助研岗位等机制,实现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紧密结合。改革后将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本着“学校多出一点,教师多筹一点,学生多得一些”的思想,减少负担。各高校旨在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各种创新与扶持基金等途径以及实行动态评定和导师参与评定等机制,提高对研究生的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制度。不过,就笔者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所谓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主要还是奖助制度的改革,其他诸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导师遴选、就业指导与改革之前区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