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9-12-11
(二)税收负担的指标体系
一般地,在一国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实践中都采用税收负担率来衡量税收负担。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指标和微观税收负担指标。
1.衡量宏观税收负担的指标
衡量宏观税收负担的指标具体是指全社会税收总额与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的对比关系。衡量宏观税负的指标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和国民收入负担率。
(1)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一国税收收入总额占该国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该指标反映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产品和服务负担税收的程度,通常代表一国的积累程度和税收总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税收总额/国民生产总值
(2)国民收入负担率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税收收入总额占该国同期国民收入总值的比率。国民收入税负率更能准确地衡量一国总体的税收负担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收入负担率=税收总额/国民收入
同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相比,国民收入负担率更能准确的衡量一国总体的税收负担水平。
2.衡量微观税收负担的指标
衡量微观税收负担的指标主要是指纳税人负担率,即一定时期内某纳税人(包括企业和个人)缴纳税额占其收入的比率。
(1)全部税收负担率。即企业(或个人)交纳的各项税收的总和与企业总产值(或个人毛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全部税收负担率=企业(或个人)各项税收之和/企业总产值(或个人毛收入)
(2)直接税负担率。即企业(或个人)交纳的全部直接税与其收入的比率。
实践中多采用纯收入直接税负担率的指标:
纯收入直接税负担率
=企业(或个人)一定时期内缴纳的所得税(包括财产税)/企业(或个人)一定时期获得的纯收入
(三)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
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税制因素。
1.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或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其税收负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税收负担也要高一些。
(2)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一国的分配体制也会影响其税收负担水平。如果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形式主要是税收,税负水平则相对较重。
(3)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在一定时期实行的财政税收政策会对税收负担形成直接影响,一般地说,当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需要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这时税收负担会加重。
2.税制因素
(1)课税对象。也叫做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目的物,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情况下,课税对象的范围和数额越大,税负水平越高。
(2)计税依据。又叫税基,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和标准,在同样的税率标准下,如果纳税人计征所得税时允许其扣除许多项目,则会使计税依据缩小,从而使纳税人的实际负担率低于名义税率。
(3)税率。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税率直接决定着税负的高低,即税率越高,税收负担越高;反之,则越低。税率可以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4)减免税。这是使纳税人税收负担减轻的因素。减税是从应征税款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全部税款
(5)附加和加成。这是使纳税人实际负担的税收加重的因素。
二、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
1.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税收负担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应交税金全部或部分地转给他人负担从而造成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经济现象。
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
2.税负转嫁的形式
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四种:
(1)前转,亦称"顺转",指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时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其应负担的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形式。一般认为,前转是税负转嫁的最典型和最普通的形式,多发生在商品和劳务课税上。这种形式下,名义上的纳税人是商品和劳务的出售者,实际上税收的负担者是商品或劳务的消费者。
(2)后转,亦称"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进价从而将应缴纳的税款转嫁给生产要素的销售者或生产者负担的形式。后转的发生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条件不允许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使之不能采取前转的方式转移税收负担所致。
(3)消转,亦称"税收转化",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的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4)税收资本化,亦称"资本还原",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的一种形式。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某些资本品的交易中。
3.税负转嫁的条件
(1)商品经济的存在。
(2)自由的价格体制。
税负转嫁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使税负转嫁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一个有益的问题:
第一,可自觉地利用税负转嫁机制,实现一些调节目标。
第二,税负转嫁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利益驱动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