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9-1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命题人谈命题:本学科知识点命题点睛
第一章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绪论,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历史必然性;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第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重点是第二和第四个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理解,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实践中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有四大要点:第一,世界的物质性,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第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其中尤以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实践意义最为重要,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第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及实践的观点;第四,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实践--认识--实践及其无穷反复的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个特别要关注的问题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四章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点有三: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第三,推动社会发展的五大作用系统: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五章重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重点把握:第一,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第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要深入理解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价值量的决定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以及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通过剩余价值生产前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分配三个层次,深入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掌握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历史趋势,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性,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以及剩余价值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等。第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六章重在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其本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重点把握:第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包括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等;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根本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实质和作用等;第三,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包括垄断资本向外扩张的必然性、形式及其后果,国际垄断同盟、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的性质和作用;第四,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动因和后果;第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包括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原因和实质;第六,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分析。
第七章主要通过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的介绍,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重大意义;通过对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回顾,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对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认识,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性质、目标、宗旨以及组织原则的分析,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以及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阐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阅卷人谈命题:本学科核心命题角度阐述
第一章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第二章主要命题角度包括:一是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二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时代性;四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五是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六是物质与意识;七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及其规律性;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九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十是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十一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及其辨证关系。
第三章命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二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三是真理与价值;四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四章命题重点主要集中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功能;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等七个方面。
第五章命题主要围绕以下重点展开: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资本流通总公式;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主义工资;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六章命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生产集中、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运行及其国际扩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七章命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二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包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发展过程中的前进行和曲折性,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作用;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领导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
第八章命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二是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重点是第三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