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发现国外的需求。“国外嗷嗷地叫呢,非常渴望了解中国,尤其是中华文化及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学等。”许琳说,语言老师只能教语言,对于中国文化却了解不多。孔子学院的重要“产品”——讲座,中国的历史、当代文化、经济、法律、政治等方面,则需要专门人才来讲。“外交家吴建民等多次到孔子学院讲课。”
日前,许琳获聘国务院参事。最近她在考虑,怎样把孔子学院工作与参事工作结合起来。
“孔子学院是个很好的平台。参事、馆员里汇聚了大量知名专家、大家,我想利用孔子学院作为桥梁,把他们推向国外。这样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孔子学院的层次和水准。”
孔子已成最热“明星”
孔子“出国”这5年,他的精神一直没离故土。与海外“汉语热”呼应,中国近年“国学热”。
近日,蒙学读物《弟子规》走进了北京市不少小学课堂。这只是国学热的一场小景。穿汉服、行古礼、背儒经,越来越多的形式渴望上演一场逼真的国学普及盛况。此外,“天价国学班”光明正大地开班了,一些名校也开始成立或恢复设置国学研究院。
媒体方面,《百家讲坛》上,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雅俗共赏的讲解,唤起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除电视台,还有纸媒、网媒的参与和推动,《光明日报》专门开设国学版,百度网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
当然,国学热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孔子——《百家讲坛》上,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2007年,《于丹〈论语〉心得》获新浪图书风云榜2006年度图书非虚构类第一名。
时至2009年,一部名为《孔子》的电影未播先热。导演胡玫、主演周润发等强大阵容,及专业化强势宣传,吸引了无数眼球。9月2日杀青后,《孔子》还走起神秘路线,却又于日前,高调公布19款海报。这部定位为“中国史诗大片”的电影,据说不仅展示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旷世情怀,更将展现孔子作为“人”的一面。
历数近年文化热点,不难发现,孔子已成“明星”。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祭孔大典隆重非凡,一部《论语》捧红学者于丹,电影《孔子》赚足了噱头……连北京奥运开幕式,也出现了三千孔门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明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孔子应还会亮相吧。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