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北大校长推荐制各方观点大碰撞

北大校长推荐制各方观点大碰撞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9-11-27

校长实名推荐制遭强烈质疑 八成网友担心公平问题

     社会压力太大, 给校长推荐权,你也不敢“自主”。“非不能也,是不敢也!”   

  北大招生改革在一片质疑声中试行 八成网友担心公平问题

  最近,北大试行“校长实名推荐”自主招生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目前,这个新方案已开始试行,国内具备资格的39所中学开始向北大推荐本校学生。但它引起的激烈争辩远未平息。为何一个意在改变“一试定终身”教育体制、招收偏才怪才的举措会引发公众如此强烈的质疑?  

  质疑之一:

  只有重点高中能推荐?

  此次全国共有400余所中学提出了参与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申请,经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了39所中学,它们大多是该地区的重点中学。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留情地表示:“最大的问题是隐藏着不公平。中国高校不公平现象本来就已很严重,北大此举一推行,将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在他看来,首先,“全国这么多中学,仅给39所学校校长推荐权,这对其他学校公平吗?再说这么多高中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对其他地方也不公平。”其次,他认为对众多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不公平。

  刘道玉还质疑校长实名推荐“不直接、不科学、不权威”,因为真正了解学生的是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但他们却无权推荐,“是校长了解学生,还是老师了解学生?这是一种官本位思想的体现。当然,校长可能说会听取班主任的意见,但意见跟推荐是两回事。”

  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在博客上写了一封致北大的公开信,他质疑:北大在实施方案中并没有“中学资质“的标准,能否公开具体标准?未被确定资质的学校是不是办学条件不佳或者生源质量不好?他希望北大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质疑之二:

  如何确保推荐公平公正?

  对新制度,北京大学作出了许多制度性的防范和惩戒性的配套措施。比如,中学校长所具有的推荐资质并非终身制,如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该中学及校长的推荐资质;而获推荐的学生,如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学生的资格,等等。

  虽然一些中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项新制度给予赞成和鼓励,但公众还是选择了“条件反射”式的不信任,他们担心所谓的自主招生会沦为伤害教育公平的游戏,成为“权贵的盛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乔新生撰文指出,北大试图以中学校长的个人信誉作担保,确保这项制度顺利实施,这是一种十分冒险的改革举措。且不说中学校长的遴选制度尚不完善,即便是已入围的中学校长想要独善其身,也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在评价体系尚不科学、招生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推行这样的改革,容易导致权力寻租的现象发生。

  质疑之三:

  标准模糊,沦为分数比拼?

  在北大的方案中,对推荐生的要求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此外并没有清晰详细的界定,这使新方案的可行性备受怀疑。

  网友“hljmfp”坚决反对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他表示,校长实名推荐,根据什么标准?如果依据的是特长,又回到前一段特长加分的路数来了。如果是优秀,那么怎样的学生才算是优秀?

  而陆续的推荐名单也或多或少强化了公众的疑虑。外界对校长的疑虑,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使具有资质的中学校长感到很大压力,难以按照个人意见自主进行推荐。最后,不少学校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做最后定夺,校长推荐俨然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

  在河南,3名稳居年级前三名的高三学生成为首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京大学的候选人;重庆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入选的学生都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二名。不以分数确定名单,重庆南开中学校长感慨:“非不能也,是不敢也!”

  声音 不妨给北大一次机会,哪怕是“试错”的机会

  虽然引来“板砖”一片,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不妨给北大一次改革的机会,哪怕是“试错”的机会。  

  时事评论员曹林撰文指出,在这个事件中,激进与保守,改革与守旧,创新与守成,舆论和民意陷入分裂状态。“人们痛恨应试,但更痛恨腐败;人们焦虑于应试毁人,但更焦虑于特权垄断资源,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正击中了公众这种根深蒂固的、充满矛盾纠结的焦虑,于是,痛恨应试弊端的改革者们,这时都成了捍卫旧体制的保守主义者:学校不自律,民众怎么放心让你做主……”

  但他不认为我们可以放任和放大这种焦虑:“陷于这种受迫害者的焦虑情绪中,不相信任何东西,不信任任何突破努力,对任何改革尝试都施以怀疑。应试之弊人所共知,自主招生是改革的大势所趋——既然有这个基本共识,那么对那些推进这个共识的改革努力,有时候必须选择相信。只有给予改革者必要的信任,才能走出当下教育改革寸步难行的囚徒困境。”教育改革要取得突破,舆论首先必须突破那种“给教育自主就必然会滋生腐败”的心理障碍。质疑和批判需要勇气,但一味地怀疑和否定,只能使一切停留在原地。

  他山之石

  国外推荐制

  建立在诚信体系上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多是自主招生,SAT(所谓的美国高考)、托福(外国学生需要)、平时成绩都作为综合指数,更为重要的也是招生官员最为看重的,是本人在自己的个人陈述(ESSAY)里所显现的性格、素质、背景和志向;此外,还要找个合适的推荐人来写推荐信。

  事实上,美国的推荐信制度已经成为人才流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中毕业申请大学时,由班主任为每一位学生起草并经校长签名的推荐信直接寄到大学招办。这封推荐信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们、学生们人人皆知。有些学生会再找到了解自己特长、品性的老师、朋友写额外的推荐信。为保公正,被推荐人通常不能看到推荐信的具体内容;而对于推荐人而言,他们通常会很认真地对待“写推荐信”的事,不会作假,拿自己的“声誉”和“诚信”当儿戏。

  新闻链接

  同济自主招生

  引入校长直荐

  同济大学对外发布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将首次在上海地区引入“中学校长直荐制”,直荐生比例大约占该校2010年第一批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数的5%左右,他们不参加同济大学组织的文化水平测试,通过专家审核后即可成为该校自主招生对象。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教授表示,试行直荐政策是继同济大学2009年首次引入“综合素质面试”之后,在2010年自主招生中作出的又一新尝试。

  沪上80所示范性实验中学的校长均可直接向同济大学推荐学习成绩优异、或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或在科技创新等其他方面有突出特长和潜能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

[本文共有 4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北大校长推荐制各方观点大碰撞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7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