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9-11-25
关键词: 水资源调配
背景链接: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 水少、水脏、水浪费严重成为横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三大障碍。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刻不容缓。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响应中央有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部署,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以“促进项目开工,保证工程项目又好又快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扩内需促增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而在08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石家庄-北京段实现了通水。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我国是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有2163立方米,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方地区更少,黄淮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黄淮海流域人口、粮食产量、GDP均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水资源量只有全国总量的7.2%,资源性缺水严重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
我国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时空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七至九月降雨多,南方及沿海经常造成洪涝灾害,但其他月份水资源短缺严重。
一方面是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一方面是依然淡薄的水资源节约意识。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现代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解决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之所以能够上马实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南水北调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南水北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有工程建设,还有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征地移民、文物保护等工作,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南水北调考虑的不仅是生活、工业用水,还考虑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工程建设管理,不仅考虑工程建设和运行调度,还考虑了生态保护和水源整治。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在南水北调领域的具体实践。第二,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能力显著增强。
意义
调水工程通水后,我国北方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大幅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可以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同时还可以增加生态和农业供水60亿立方米左右,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是多目标的,不仅是水资源配置工程,更是一个造福人民的综合性生态工程。工程实施后,将极大地提高受水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的能力,向沿线100多个城市供水。同时,把城市侵占的一部分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偿还给农业和生态。在某种意义上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科学发展观在水资源安全方面的生动体现。
南水北调不仅涉及工程领域,还涉及社会层面的征地移民、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及文物保护等。东线为满足调水水质要求,就安排治污项目426项,投入140亿元。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且取得初步成效,为全国其他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
南水北调提升水利建设水平提升了调水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与传统水利工程不同,南水北调工程所涉及的许多硬技术和软科学是世界级的,是水利学科与多个边缘学科联合研究的前沿领域。尤其是在工程技术方面,有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已经应用于工程建设,为京石段工程、济平干渠工程、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发挥效益提供了坚实支撑。南水北调工程属于跨流域配置水资源的供水工程。其建设与管理体制,既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建设,用水户无偿用水”,也不能采用完全市场化的“市场配置”,而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水的“准市场”配置机制和管理体制,既考虑市场经济的原则,又要采用协商机制、利益补偿等措施,协调地方各用水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南北两利,沿线多赢,合理、公平地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益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