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9-24
6月初,李启清从新加坡匆匆飞回上海。回国后的第一个周末,他谢绝了所有的邀请,专心在家陪太太和孩子。这是他去年1月份签约新加坡华侨银行,成为其中国区高级管理培训生后第一次有空回国。“所以,一定要把时间留给我的家人,没有什么比他们更重要。”李启清说。 又逢周末,李启清再次推掉所有活动,抱着一岁半的女儿晃晃悠悠地来到了长江商学院上海校区,参加这里的“FamilyDay”活动。自从进入长江商学院学习后,他就已经把这里当作另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度过一年的岁月,见证了女儿的出生和成长,也见证了自己脱胎换骨的变化。 李启清的成功转行,让在电子、化工行业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同事又惊又喜。从来没有过哪怕是一天的银行工作经验,李启清是怎么成为这个幸运的“惟一”的? 2007年1月,经过3周密集面试的层层选拔,李启清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新加坡华侨银行的工作机会,成为华侨银行在中国区招聘的高级管理培训生。 记得第一轮面试时,面试官由华侨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招聘负责人等3个人组成,刚刚坐定,3位面试官就“来势汹汹”抛出了难题:我们的招聘启事上注明必须有银行业从业背景,而你从来没有在金融行业工作过,你凭什么与其他候选者竞争这个岗位? 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李启清自信而笃定:首先,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商业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点也是互通的。我以前从事的电子、化工行业也都力求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相信这一点和银行业可谓异曲同工;其次,商业技能也是可相互转化的,在长江商学院接受到的良好教育,使我在领导能力、财务、营销等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我认为贵公司可能最担心我缺乏银行业的基本知识,但是我坚信本人良好的学习能力很快就能弥补不足;再者,贵公司愿意给我面试的机会,就说明你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潜力,而不是其固有的行业经验。 就这样,李启清首轮顺利过关。 成功绝非偶然。如果时光流转,回到两年前,面对此情此景,李启清恐怕会缺乏底气。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珠海一家化工龙头企业做销售,3年后,跳槽至韩国SK集团。 那时的他,在做销售之外,开始逐渐接触到企业兼并,曾作为中方惟一代表,与公司总裁一起运作企业的并购项目。 但是,他很快发现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对企业运作的整体了解与把握。“感到知识捉襟见肘,零敲碎打的学习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和老总的思维常不在一个层面。”这种“思维”问题,在他经过了MBA的学习后,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说第一轮面试,李启清是凭借自信心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过关的话,第二轮的CASEIN-TERVIEW(案例面试)就是真刀实枪了。 李启清还记得,“案例是关于两家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其中涉及多个方面,如品牌、系统、企业文化、员工安置、财务分析等。” 李启清自认为这轮面试中他的表现可圈可点,因为“MBA是通才教育,是从商业通识的角度和市场发展的规律看问题,这样让你无论面对哪个行业都会心里有底。” 而最重要的是,他攻读的MBA,就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教授常常在提出一个案例后,让学员先进行发散式的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研究,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这种模式除了能刺激学生从很多新的角度看问题外,还教会了我们触类旁通。例如学过的贝尔和阿尔卡特的兼并、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部门等案例,都为我在案例面试中的分析提供了借鉴。”李启清说。 李启清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和新加坡华侨银行总行副行长那次轻松愉快的谈话。这其实是他进入新加坡华侨银行前的最后一次面试,由总行副行长亲自飞来上海进行。 李启清有意识地显示自己的另一部分优势:他更懂自己的国家。 他向这位对中国饶有兴趣但却不甚了解的副行长进言:中国金融行业机会很多,但外资银行也必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要细分市场,其中,中小企业服务领域将会有更大的空间。 这样的谈话让对中国市场踌躇满志的华侨银行副行长极为振奋。他立刻拍板决定录用李启清,并对李启清的职业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先在总部经过1年半的磨练,然后回国开拓中国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