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黎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
在思考EMBA教育的时候发现一个关键词,就是师资一定要多元化。比如说像我们师资建设里面,特色的东西一定是我们自己的老师在讲,另外的课程应该多元化,谁讲的好就请谁来。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也是张新民院长的观点,为什么非要讲国产化率?在全球背景的情况下,还在讲国产化率,那说明我们不够国际化,所以要抓住自己的特色、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谁好就请谁来。
新时期的“传、帮、带”
伊志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
我们从去年开始提出一个理念,就是作为一个组织,不能光用老师,同时还要给老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老师和老师之间也要互相学习,营造大家互相学习的氛围,随着学院的发展,大家共同成长。我在哈佛感受特别深,在这样一个教学组里老教授、中青年教授之间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年轻教授在上课,那些老教授都在听课,老教授上课的时候,年轻教授也在听。之后大家再在一起讨论课程案例的教学。回来以后,我们也开始着手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看起来挺简单,实际上在现在的高校里推动并不是那么容易。
大概在20年前我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各个大学有教研室或者叫教研组,还开展课程讨论的“传、帮、带”。后来就逐渐都没有了,除了大纲以外,做研究是个人的兴趣,课教的怎么样也是个人的事情,强调个人主义,缺少一种交流的文化氛围。去年我们花了比较大的力度推动课程组,应该说效果还不错。
汪海粟:
师资问题是整个EMBA教育的核心问题,五年来我们有这样的做法:
第一,在全校范围内,发现优秀的教师,作为EMBA核心教师的成员。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本土的教师越来越熟悉MBA教学的基本规律,开始越来越能够跟学员展开互动,能够经常的深入企业,并且撰写有价值的案例。所以发现这些老师、调动这些老师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培养年轻的老师。通过五年来的班主任制度,我们沉淀和培养了优秀的中青年老师。
第三,优化外籍教师和境内教师的结合。我们会请美国当地的学者,也会请华裔的老师,请外籍老师应该有标准,第一,是名校的老师;第二,是优秀的教师;第三,有很好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应飚:
刚开始,我们也到全国去请老师,自己上课的老师很少。当然我们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最近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主要是给每一位外面聘请来上课的名师,配一个助教,实际上就是向名师学习。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以后,现在已经有相当部分的课程都是由我们自己学院的教师来上。
另外,比如说有些老师上课经验丰富,但是缺少研究。有些老师研究做的很好,但是上课的经验不是很丰富。通过培养,这些老师都走上了EMBA的讲台。
刘震宇:
我们学院前三年大概50%的师资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跟哈佛大学走的比较近,参加了它的一个案例教学的项目,到目前为止送出了四批的学生。同时跟哈佛商学院联系,他们提供一些免费的案例给我们,来补充国内的案例不足。
最近我们跟美国的商学院一起上课,一起做案例,这是这两年做的比较多的事情。到目前为止,真正规范的、标准的,符合哈佛商学院标准的案例还不多,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尽量把师资的培养、案例教学综合的组合起来。
作为师资团队,确实有些老师研究水平非常高,在国内国外都很优秀,但是他不见得适合在EMBA层次上给企业老总上课,这就需要给他一些实践的机会。有些课程,我们会请国外的教授,比如他上课三天,我们的教授上课一天,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做EMBA,培养中国本土的精英,不能一味的依靠外国的师资、外国的思想、外国的体系、外国的标准等等,因为中国的事情,最后还要靠中国人去办。所以怎么和国外结合,打开宽阔的国际视野,同时又能够非常踏实的根据中国的实践来非常好的运作,这非常重要。
武常岐:
大学要想使教授能够有长期的发展,你必须给他创造环境,所以北大在办EMBA的同时,实际也在开始大规模的、系统的招聘年轻的教授。从2001年以后,每年招收10位,现在慢一点,每年招收6位。早期回来的教授,现在已经能够在EMBA课程中担任授课工作了。因为他们的实践非常好,可以和中国的学生打成一片。
同时,北大还有一些知名的教授,使年轻的教授跟着他们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这里有一个解释,因为北大光华学院有一个规定,一般北大的老师担任EMBA项目的,可以到其他的学校做交流或者是讲座。短期的院校互相之间交流是必要的。
徐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我们很重视案例教学,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还会组织EMBA学员到企业去做,到企业进行实地的案例研修,这也是我们EMBA教育的一种特色。比如说到某一个学员自己的企业去,针对这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它的战略定位,它的营销策略等,进行案例的实地研修。
师资建设是系统工程
吴立范(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院长):
体制内这样一个薪金工资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会束缚人才的引进。很多学校可能采取“两条线”的办法,体制内的老师是一条线,体制外的老师是一条线,这种做法可能是一种妥协,但是肯定会有矛盾。
李维安(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作为将来合格的教授EMBA课程的团队,第一,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理念和目标。不能把EMBA作为一个短期项目,作为短期的创收项目。
第二,这个团队必须是能够把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的比较好的团队。
第三,这个团队必须能够适合企业环境变化、企业定制需要而进行教学转型的团队。今后的发展中受教育对象往往对管理基础、沟通、商业运作的规则比较熟悉,在这个层面上再进行教育,就更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的特色教育。如果还是拿着一个讲稿,多少年不变,这不行。
第四,这个团队必须是讲求社会责任、社会奉献的团队。企业应该这样,商学院本身的教授团队也要考虑这方面。
陈继勇:
在培养师资方面,我认为应该大力鼓励教师进行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像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这些综合型大学,都比较重视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与研究,因为这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代表教员本人的学术水平,但对企业的横向项目,有些学校不是很重视。实际上,横向项目是扩大社会影响,也是学术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尤其是社会调研和企业案例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范黎波:
我觉得企业家真的需要名师的指点,确实EMBA师资讲究国际化。第一,课程设置首先有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这样的课程体系,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所以就要把它突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给学生讲的一个概念是美中贸易关系是什么,一般是请美中贸易会长定期的来做讲座。第二,我们跟WTO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跟欧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EMBA教育不是论道,我一直认为EMBA教育是帮助你探道,把正确的谬误的都给你,你自己去选择。不管你做什么都有20个人是反对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不知道。所以我认为EMBA应该是探道,而不应该是简单的论道。
蓝海林:
第一,比如说现在学生导向越来越重,实际在推动老师做一些知识创新的工作,但一般善于做这些工作的人,都不善于做EMBA.这里就面临一个问题,就要从另外一些单位请一些人专门教授EMBA.第二,现在所做的很多学问和高管实际需要的知识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真正要发展好EMBA,大学也好,商学院也好,都面临一种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挑战。最近有些学校做的非常的学术化,我想它的EMBA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做的不学术化,学校在学科评级方面又存在问题。这个矛盾是今后发展面临的问题。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