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作家作品资料大全

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作家作品资料大全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5-6

莎士比亚继承讽刺剧,增加内容,不但嘲笑一切低贱、庸俗、恶劣、陈腐及行将灭亡事物,揭露生活中错误和不合理现象,且提出新人文主义生活理想,肯定新事物、新性格,讽刺不为主,主要为肯定生活原则,“歌颂性喜剧”。

  (3)莎士比亚悲剧:

  ①、揭示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或理想的幻灭。

  ②、“性格悲剧”:多写某贵人陷一困境,后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被揭示,此为悲剧基本契机。悲剧主人公行动关系本人和整个民族命运,处尖锐斗争中心,有巨大道德勇气,体现文艺复兴巨人性格及诗人理想。结局一般彻底毁灭。

  ③、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和《雅典的泰门》。

  (4)、莎士比亚传奇剧:

  ①、高度纯粹的基督教博爱主义,即道德理想主义。

  ②、炉火纯青、充满理想、幻想。

  ③、《辛白林》、《冬天的故事》、“诗的遗嘱”《暴风雨》。

  20、莎士比亚传奇剧:理想的女性有伊摩琴、赫米温妮、宝丽娜、米兰达。

  含义:充斥着巧合与奇遇的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故事剧。

  21、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1)《哈姆莱特》艺术成就:

  ①、情节生动丰富

  ②、人物个性鲜明

  ③、长于内心独白

  ④、语言丰富多彩

  (2)哈姆莱特形象:

  ①、人文主义王子

  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找不到改变现实的道路,造成精神忧郁和行动延宕

  ③、悲剧原因是黑暗势力太强,自身也有弱点,其悲剧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悲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3)弗洛伊德解析哈姆莱特形象:

  试图用“俄狄浦斯情结”对其“优柔寡断”进行精神分析,认为由性心理造成:哈姆莱特幼恋母仇父,克劳狄斯杀王娶嫂,哈姆莱特自觉类似,故惶惑难下手,因为若杀叔,等于杀灵魂的自我,本质上仅一个做了,一个未做而已。

  22、弥尔顿:

  (1)弥尔顿历史定位:

  17世纪进步文化基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诗人,文艺复兴殿将和启蒙运动的先驱,从人文主义到启蒙主义的中间环节。

  (2)弥尔顿早期诗作:

  短诗《五月晨歌》、《圣诞节晨赞》、《快乐的人》、《幽思的人》、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碑铭》,悼亡诗《利西达斯》与雪莱《阿多尼斯》为英语诗中最出色悼亡诗作。

  (3)弥尔顿政论文:

  《论英国教会的教规改革》、《论教会机构必须反对主教制》、《论教育》、《论自由出版》、《论国王与管理的职权》、《偶像破坏者》、《为英国人民声辩》及续篇。

  (4)弥尔顿三部史诗性巨著:

  《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23、弥尔顿《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纪》,依《新约》“启示录”

  (1)《失乐园》主题:

  表达了诗人清教主义,说明人类不幸来源。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2)《失乐园》撒旦形象:

  受迫害但不屈不挠,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双重性:

  ①、斗志昂扬、不屈不挠反抗权威,反映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家们毫不气馁的斗争精神。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

  ②、矜持自大,为非作歹的堕落天使。暗示资产阶级失败原因。(恶性膨胀原因)

  24、弥尔顿《复乐园》:

  取材新约《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主要歌颂刚强意志、忍耐和英勇牺牲精神。从耶稣形象表现人只要具备完整品格和顺从神意的决心,就能够对付一切磨难而无往不胜。表现诗人虔诚的信仰、坚定的意志和敢于献身的精神。

  25、弥尔顿《力士参孙》:

  是诗体悲剧,取材旧约《士师记》,多认为是弥尔顿最有力的感人作品,部分原因是诗人身世与精神和参孙非常相似。

  26、古典主义:

  (1)与17世纪背景:

  是在专制王权的监护和培植下发展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政治基础,流行于法国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其思想基础。

  (2)古典主义特征:

  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代、讲究规则。

  (3)古典主义“法典”:

  立法者布瓦洛经御览的《诗的艺术》。

  (4)古典主义“三一律”:

  戏剧情节只有一条线索,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27、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奠基者或创始人。

  重要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

  (1)《熙德》:第一部成功的古典主义悲剧。

  ①、戏剧冲突:

  西班牙卡斯提尔王国元老狄哀格受宫廷重臣高迈斯之辱,狄哀格之子罗德利克决斗并杀死高迈斯,失去高迈斯之女施曼娜(之爱)。

  ②、主题:

  简介明确,既揭示责任与爱情冲突,并在理性控制下让前者战胜后者。男女主人公面临棘手抉择:保全爱情或履行职责。

  ③、“高乃依式的悲剧人物”:

  两主人公有血有肉,既刚毅冷静又热烈奔放。

  (2)高乃依《贺拉斯》:

  惊心动魄、取材罗马故事。罗马(贺拉斯氏)与阿尔巴(居里亚斯氏)两城交战相持不下,各选三大将决斗,最小居里亚斯氏为最小贺拉斯氏的内兄,最小居是贺妹卡米叶情人,悲剧主题为爱国天职与儿女私情的矛盾,即大义灭亲,荣誉表现为不是对于家庭而是对于国家。

  28、拉辛是新古典主义文学中最具有典范性的悲剧作家。

  重要悲剧《安德洛玛刻》、《费得尔》、《埃丝苔尔》、《阿达莉》。

  (1)拉辛《安德洛玛刻》:

  第一部标准古典主义悲剧,取材希腊传说。赫克托耳的寡妇安身为女奴,要为亡夫全孤守节,当二者不可兼得时,理智与情感搏斗,但未致其错乱:哭求卑吕斯不成则暂缓一步,哄国王立誓后自杀。完全符合“三一律”。

  (2)拉辛《费得尔》:

  取材欧里庇得斯《希波吕托斯》,希波吕托斯受继母费得尔虐待……费得尔鸩死。

  29、高乃依与拉辛:

  高乃依深刻表现忠君爱国政治倾向,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着重表现理性的胜利,主要塑造了一些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而拉辛是位文学史上著名心理分析大师,更多描写理性的丧失和感情的放纵,主要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罪恶。

  30、菲尔丁:

  是18世纪英国杰出小说、剧作家,其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使他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

  (1)菲尔丁戏剧名篇:

  喜剧《几种假面具下的爱情》、《作家的闹剧》及《咖啡店政客》、《威尔士歌剧》、《唐吉诃德在英国》、《巴斯昆》、《历史纪事》。

  (2)菲尔丁长篇小说:

  称为“散文滑稽史诗”,用散文写史诗,用“滑稽”而不用“严肃”笔法。把菲尔丁推向小说的是理查生书信体小说《帕拉美》,菲尔丁讽刺此而作了《夏拉美》、《约瑟夫?安德鲁传》“《大伟人江奈生?威尔德传》(自始至终用反笔,表现其爱民仇暴,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汤姆?琼斯》、《阿米莉亚》

  31、《汤姆?琼斯》:菲尔丁“散文滑稽诗”代表。

  (1)菲尔丁《汤姆?琼斯》批判内容及主题:

  其道德寓意围绕“德性”高贵原则,主题主要批判贵族伪善文明,肯定合乎启蒙学派民主观念的“自然道德”。

  (2)菲尔丁《汤姆?琼斯》人物形象:

  ①、汤姆?琼斯:

  活泼好动,朝气蓬勃,尽管轻率、鲁莽容易冲动,但是内心诚挚、豪爽、仁慈、胸怀坦荡,极富同情心,体现了健全、善良、真诚的“人性”,合乎“自然道德”。忍无可忍时也会不顾宗教道德而坚决抵抗。

  ②、布立菲:

  野心、贪财、追逐名利,表面笃信宗教,实为披着清教主义外衣的利己主义伪君子。一贯打击汤姆?琼斯,是地道的小人,伪善道德的典型。

  (3)菲尔丁《汤姆?琼斯》艺术特色:

  ①、围绕冲突广阔展现了18世纪英国现实;

  ②、忠于自己“严格描写自然”的现实主义原则;

  ③、结构复杂严谨,以汤姆?琼斯生平为经,以他同苏菲亚爱情、同布立菲矛盾为纬;

  ④、滑稽有趣。

  32、卢梭:18世纪法国杰出和影响深远的启蒙思想文学家。

  (1)“卢梭主义”:

  关于文化、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其理论著作及小说中。

  (2)卢梭理论著作:

  ①、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文化批判,主旨要彻底扫除封建文明,让人类摆脱一切封建枷锁而获得发展。“自然”与“文明”对立,以及“返归自然”、寻求自我的“卢梭主义”开始形成。

  ②、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历史批判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

  建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

  (3)卢梭小说:

  《新爱洛伊斯》、《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爱弥儿》为教育小说,《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为自传。

  (4)卢梭感伤主义:

  18世纪产生于英国,波及欧洲其它国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源头。注重心理感觉,由斯泰恩小说《感伤的旅行》得名。

  33、卢梭《新爱洛伊斯》:

  (1)卢梭《新爱洛伊斯》体裁、书名:

  哲理、文艺性结合的信札体哲理小说。书名是由于作者借鉴了12世纪法国青年姑娘爱洛伊斯同其教师阿贝拉恋情悲剧框架。

  (2)卢梭《新爱洛伊斯》思想内容特点:

  18世纪瑞士恋情故事。描写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人为封建道德之间的冲突。作者从崇尚自然、否定封建文明的哲学高度热烈歌颂男女青年冲破封建藩篱而相爱的纯真爱情。全面否定悲剧制造者(贵族阶级),作者目标除跟全社会有关的社会风俗及夫妻间忠诚,还有更深刻的目标“社会协调和社会和平”,否定旧世界。

  (3)卢梭《新爱洛伊斯》人物形象:

  共同特点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道德,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及他人。

  ①、朱丽与克莱尔分别体现爱情和友谊,都生性“仁慈多情”,但朱丽温柔软弱,最爱美德,曾在婚姻上改变初衷,是一个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社会的中心人物。克莱尔则活泼明智。

  ②、圣普乐是个平民知识分子代表,性格热烈、勇敢、坚强。知识渊博、热爱独立自由。“狂热恋人”退让成社会批判者。

  ③、沃尔玛是俄国接近宫廷的大贵族,背叛了本阶级及传统信仰,酷爱根据理性重新观察生活。
“乐于为善”,性格冷静沉着,善解人意,心胸坦荡。

  34、卢梭思想艺术特点:

  (1)从“自然崇拜”哲学高度,站在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立场,在批判旧世界同时,努力谱写新生活,塑造新人物,抒发新思想感情;

  (2)主情主义。“主体感情”放在创作首位;

  (3)鲜明的强调和寻求“自我”的倾向。“返回自然”口号及“感伤主义”直接影响德国的“狂飙突进”,19世纪更发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35、歌德: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小说、散文家。德国启蒙文学优秀作家。

  (1)“狂飙突进”:

  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德国文学运动,思想创作上反封建割据,主张德国统一,建立统一民族文学,接过卢梭“返归自然”口号,要建立“自然人性”的理想社会,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崇尚个性、自我、天才,强调感性的价值,提倡民族风格,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理论代表是赫尔德,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强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名称来自克林格尔同名剧本。

  (2)德国“古典文学”时期:

  1796年~1804年,歌德、席勒合作使德国启蒙文学达到最光辉的时期。二人从1794年发现在一系列观点上不谋而合,于是合办刊物,合写《警句》短诗,进行歌谣创作友谊比赛,又各自完成著作,德国民族文学由此空前提高,在文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文学”时期。

  36、歌德作品:

  (1)歌德戏剧:

  ①、被恩格斯称为“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尊敬”的《葛兹?封?伯利欣根》揭露上层封建统治者凶残丑恶、批判德国社会现实。葛兹?封?伯利欣根为叛逆的悲剧英雄。

  ②、塑造“完美人性”的《哀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塔索》

  (2)歌德散文: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

  (3)歌德叙事长诗《浮士德》;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4)歌德小说:

  教育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亲和力》

  (5)歌德诗集:《东西合集》

  37、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学中首部具有国际影响的小说,采用信札体。

  (1)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形象:

  维特是受“狂飙突进”影响觉醒的进步青年,富有才华,热情、渴望自由,但是社会腐朽、鄙陋,他对体现自然美、质朴、率真和宗法古风的夏绿蒂的爱,最终含恨自杀。体现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资产阶级青年觉醒而软弱,但是反抗消极,以个人为中心,以孤傲不合作来对抗,是“时代病”的重患者,其悲剧是时代悲剧。

  (2)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特点:

  ①、信札体抒情小说,有真实感,以情动人。

  ②、抒情时情景交融,以景渲情。抒情、记事、写景、议论并用。

  38、长篇诗剧《浮士德》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哲学史诗”。

  (1)歌德《浮士德》浮士德奋斗的五个阶段:

  (一幕天上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知识、感官(爱情)、权势(从政)、美、事业

  (2)歌德《浮士德》浮士德形象:

  ①、象征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精神探索过程,注重实践,积极入世;

  ②、永不满足,不断追求;

  ③、又充满矛盾(并未理想化),沉溺爱欲倾向和超越自我倾向。总之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不断克服内、外矛盾、探索追求真理、坚持前进的资产阶级进步分子英雄形象,其意义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理想,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

  39、歌德《浮士德》靡菲斯特:

  对立面、虚无主义者,是批判的否定精神,象征浮士德探索人生意义的客观条件,带有悲观主义和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学,其失败证明光明必定战胜黑暗,真善美必定战胜假恶丑,人类总不断进步、完美。又有生动的个性、诙谐、机智、灵巧、哲理性语言。

  40、歌德《浮士德》艺术特点:

  (1)以幻想为主,写实和幻想结合;

  (2)用辨证方法塑造人物,用矛盾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关系。(瓦格纳“人造人”,欧福良、玛甘泪)

  (3)作品形式多样化。自由韵、民歌、古希腊悲剧等诗体。叙事、抒情、议论交融,大量用象征比喻。

  (4)气魄宏大,哲理深邃,佳句精辟,在西方文学史上与荷马史诗、《神曲》同为经典文学名著。

  41、“湖畔派”: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喜欢歌颂大自然和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城市文明和冷酷的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突出贡献是完成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改革,标志着浪漫时代的到来。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从理论上阐明了新诗理论的基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因为常常住在英格兰北部昆布兰湖区而得名。

  42、华兹华斯于1843年骚塞殁后被继封为“桂冠诗人”:

  (1)华兹华斯《我们是七个》:

  歌谣体叙事诗:诗中童心的纯洁可爱,反衬出成人世界及理性社会的严酷冷漠,颇发人深思。

  (2)华兹华斯《丁登寺旁》、《不朽颂》诗作:

  《序曲》是一部宏大长诗,具有史诗规模,是其欲表达“关于人、自然和社会”的思考的哲理巨著。《隐士》的序诗,是一部精神成长的艺术记录,凡14章,叙述从童年到成熟的内心历程,深及人类天性的隐秘角落。

  (3)华兹华斯田园诗(自然诗):

  自然崇拜倾向充溢其中,把自然视为圣灵体现的最高境界。山河花木、风云霞虹都富有灵性,且与人生构成有机和谐。诗作天然,意趣盎然,含蓄蕴藉,美不胜收。

  43、华兹华斯诗作艺术特点:

  (1)华兹华斯称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在《不朽颂》即《颂诗:忆幼年而悟不朽》中认为只有幼时才有纯粹的天性,最真实、可贵,说“最微贱的花朵常能给人深刻得眼泪也无法表达的思绪”,总之永恒在于天然之中。

  (2)华兹华斯《致布谷》:

  梦幻般的美丽诗境,短短8节32行勾画出了截然不同但有相互联系的情景:眼前的、以往的、现实的、虚幻的。因为心灵纯净和天性敏感,竟将有形之物隐去化作无形之声,自然的造物总是表现出一种超越世界的力量,至少也是超越现实的象征。

  (3)华兹华斯《孤独的刈禾姑娘》:

  写自然的物到写自然的人,笔触仍轻柔、细腻、含蓄。形象仍恬美、古朴、超脱。“壮烈的古代”和“卑微的民间”在歌调上也形成鲜明对照,用自然界的鸟鸣比喻歌声非常贴切。华兹华斯虔诚的相信自然具有神秘的力量,对人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进行教育,从而由爱自然导向爱人类。不了解华兹华斯对自然的执着痴情就不理解华兹华斯诗的精神。其笔下人多过分超脱现实而未被实利社会毒化的“原始人”,在歌颂自然的同时坠入幻想,就是自然的神秘力量即使不能让人返真还璞,至少也可以使人性保持住天然品质,于是便自觉或不自觉地美化宗法式社会,力图拉人们返回此“自然”。

  44、柯勒律治:

  (1)《古舟子咏》用奇特的想象表现超自然的主观事件。

  (2)歌谣体叙事长诗《忽比烈汗》描写一个梦境,是现代派诗人先驱。

  (3)其文评著作《文学传记》提到与华兹华斯计划写两类诗:

  ①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凡俗乡土生活;

  ②用奇特想象表现超自然主观事件。

  45、拜伦是19世纪初叶英国诗坛最伟大的诗人,浪漫诗派“宗主”。

  (1)拜伦处女诗集:《懒散的时刻》,

  因为被否定价值,后发表战斗性长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反击。

  (2)拜伦关于“勒德运动”的讽刺诗《法案制定者颂》、《勒德分子之歌》,哲理剧《曼弗雷德》,神秘剧《该隐》、《天与地》。

  46、拜伦:

  (1)拜伦的“东方故事诗”:传奇故事《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

  (2)“拜伦式英雄”:《东方故事诗》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类人物典型,如康拉德、哈洛尔德等。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其反抗多带个人主义特征,结局均是悲剧性的。其身上带有拜伦思想的个性气质印记。

  (3)拜伦作品的“世界悲哀”:

  主人公对世界和人生灰心丧气,终于感到包括知识在内的一切追求都毫无意义,体现了拜伦对有缺陷的人生和人类苦难存在的苦涩理解,极悲壮的叙事长诗《锡隆的囚徒》讴歌为自由而殒身的历史英雄精神。《曼弗雷德》悲观与反叛意识的表现达到顶点,拜伦称其为哲理剧。

  (4)拜伦“东方故事诗”的思想性格:

  普罗米修斯式孤独的反抗意志使其成为对贵族资产阶级及其观念模式的反叛者,有巨大社会进步性。其叛逆性格决定思想上是现存制度反对者,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与以压迫和奴役为宗旨的社会体制不两立。拜伦消极方面时常耽于梦幻、虚无,偶尔百无聊赖,但其浪漫如火的情感方式和为自由不惜殒身的人生观深远地影响了哲学思潮的气质。

  (5)拜伦的诗歌艺术特点:

  ①强烈主观抒情性和鲜明政治倾向性,其诗美学核心“诗的本身即是热情”;

  ②辛辣讽刺;

  ③浓郁感情基调、主人公非凡品质、感情的夸张、异国的情调、驰骋的想象力、强有力的浪漫主义、口语的运用。

  47、拜伦作品:

  (1)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抒情主人公形象“我”,积极入世,热情洋溢,目光犀利的观察家、思想深邃的批评家,是位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冷嘲热讽又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与叙事主人公性质完全不同,都明显有自传成分,既表现拜伦世界观的矛盾,又体现思想感情的整体。

  (2)拜伦《唐·璜》是诗体小说,代表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最高成就。

  ①拜伦《唐·璜》人物形象:

  天真、热情、善良、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对恋人忠心,不怯懦,但缺乏坚定信念,易随波逐流,无法掌撑自己命运,追求纯真爱情。

  ②拜伦《唐·璜》艺术特点:

  辛辣的讽刺、浓郁的浪漫主义为主夹着现实主义的描绘,兼叙兼议,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语言明白晓畅,广采口语词汇、格律上借鉴意大利滑稽史诗“八行三韵体”。

  48、司各特:

  (1)司各特地位:

  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著名英国诗人小说家,欧洲“历史小说之父”。

  (2)司各特传奇长诗:

  《末代歌者之歌》

  (3)司各特长诗:

  《玛米恩》(诗歌方面杰出代表)和《湖上夫人》

  (4)司各特历史小说:

  共29部,首部为长篇《威弗利》。

  49、司各特:

  (1)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分类:
相关课程:
深圳大学物流自考独立班
深圳公共事业管理自考学历招生
2008年深圳物流管理自考独立班
广东商学院行政管理自考独立班
深圳信息工程大学独立自考班招生
长沙理工大学深圳自考辅导培训班
深圳自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招生
湖南农业大学独立自考班深圳招生
华南农大深圳财务会计自考本科培训

[本文共有 6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作家作品资料大全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