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构建职业经理人市场运作机制,是我国国企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
开开事件再次暴露出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队伍而造成的改革难题。
早在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 对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排名为第44位,其中企业高级经理人员从市场上得到的容易程度仍为最后一位,即第49位。
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并未有效解决,甚至愈发严重。
职业经理人短缺是发展瓶颈
目前,中国存在着两类企业经营者群体,即体制内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和体制外经营者(非国有企业经营者),如果用价格改革中的双轨制,即“体制内价格”(不能调整的计划价格)和“体制外价格”(市场价格)作一类比,那么经理市场也存在“双轨制”。
这种经理市场“双轨制”的存在,造成国有企业经理人才大量外流,这种人力资本损失,给国有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这也促使政府加快了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进行职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促进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形成。
在我国,职业经理人的短缺已成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瓶颈。可以说,现在企业最缺乏的资源不是资本,而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必须由企业资源转为社会资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者与行政官员的身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有资产的产权重组,还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都必须实现财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相互分离,即不是由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财产,而将其委托给专门的经营管理者代为经营,从而产生职业化的经理人队伍。没有职业化的管理者,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职业经理人不等于企业家
所谓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裂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经营管理权,由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而其自身以获取薪酬与期股期权等作为回报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专家。
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相比有以下区别:
一是在企业活动中承担的责任不同。企业家要承担投资风险,而职业经理人是负责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负责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让股东获得满意的利益,而不承担投资风险和创业风险。职业经理人在企业活动中,只为自己的管理执行承担公司运作风险。
二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企业家开创企业并对企业进行经营,直到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其业务、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企业家才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自己退到所有者的位置,负责企业的重大决策。而职业经理人一般在企业发展壮大,企业所有权同经营权相分离的时候进入,主要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以及重大决策的执行。
三是工作流动性不同。由于企业家往往是企业的缔造者,他与企业的财产有密切联系,一般不会轻易离开企业。而职业经理人往往根据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报酬以及自己的兴趣等因素,来决定自己的去留。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