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卷二(专科)

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卷二(专科)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4-11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散文创作谈》一文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________这三者。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告诉我们,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
    ________来解释的。
    3.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________家。
    4.《秋夜》写了作者俯在鲁迅的作品集《__________》上做的一个梦。
    5.《迢迢牵牛星》借景抒情的名句:“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
    6.李煜《虞美人》写亡国之恨:“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
      7.《蜀相》中评价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
    8.论据的类别有两种,一种是理论的材料,另一种是__________的材料。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8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
    2.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    戏谑: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恤:
    4.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
    5.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若是: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曲: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或之欺。    莫或之欺:
    8.惧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身:
    五、问答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深秋》中反复写到鲁迅那颗发光燃烧的心,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哀溺文序》一文讽刺的对象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式来表现溺死者的?
    3.《哭小弟》一文先写小弟去世,后写小弟生前事迹,这是运用的哪种叙述方法?
    4.《游子吟》的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六、简析题(第1题8分,第2题7分,第3题8分,共23分)
    1.什么叫成才?人们有一种习惯的看法:通过自学的途径,考取大学和研究生,成了科学家、工程师,著书立说,有作品出版。我们说,这样可以算作成才,但“成才”不能只局限在这个范围内。从许多青年自学有成绩的事实中,我们认为,凡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凡是从丰富的实践中总结出工作的系统经验,使学习成果超出一般水平;凡是工作和劳动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都称得上是自学成才。
    (1)作者关于自学成才的观点与人们的习惯看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2)这段文字的开头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三个“凡是”的分句属于哪种修辞手法?
    2.阅读《秋夜》中的一段文字: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张桌子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椅上休息,他突然发起爽朗的笑声……
       (1)本段文字中的“他”是谁?
    (2)作者在这里主要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3)本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1)划分这段话的论证层次。
    (2)这段话所驳斥的观点是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所包含的下面结论。
    (4)指出其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
    七、作文(40分)
    请以“学无止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不超过1000字。
    答案:
    三、填空题
    1.表现手段。2.科学道理。3.历史文物研究。4.野草5.脉脉不得语。
    6.往事不堪回首明月中。7.两朝开济老臣心。8.事实
    四、词语解释
    1.殆:疑惑不解;2.戏谑:开玩笑;3.恤:忧虑,顾念;4.浚:疏通;5.若是:如果这样;6.曲:理亏;7.莫或之欺,即“莫或欺之”,没有任何人能欺骗他;8.正身:使自己的行为端正。
    五、问答题
    1.象征。2.爱财如命的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3.倒叙。4.通过典型事例刻画母亲形象,表现母亲心意。
    六、简析题
    1.(1)既包括了习惯看法,又比人们的习惯看法更全面,更严密。(2)设问。(3)排比。
    2.(1)鲁迅。(2)外貌描写、行动描写。(3)排比。
    3.(1)“故曰”之前为第一层,是驳论:“故曰”至结束为第二层,是立论。(2)天下之事可耕且为。(3)人类社会有劳心与劳力的分工是必然的。(4)反诘句: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排比句: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劳心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七、作文(略)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卷二(专科)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