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二句,所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2.《统筹方法平话引子》一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论气节》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秋夜》一文描绘鲁迅先生的形象,运用了哪儿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六、简析题(第1题7分,第2题8分,第3题6分,共21分。)
1.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中的一段文字: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在现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活,经风的吹拂和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请回答:
A.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B.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C.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2.阅读《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的一段文字: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早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狱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
请回答:
A.这段话所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B.这段话中所运用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C.这里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下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请回答:
A.这里刻画廉颇和蔺相如,分别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B.相如为什么“不欲与廉颇争列”,又“引车避匿”。
[本文共有 4 页,当前是第 4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