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每小题2分,共8分。)
l.“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肜也”属于什么句式?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2.《我们肚子里的食客》一文开头,写了犹太人的宗教传说,希腊神话和中国人的古老观念,三者共同之处是什么?
3.《散文创作谈》一文中用了一个比喻:“一座大山上有一小堆的乱石,并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小园林中有一堆乱石,却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这个比喻为了说明什么论点?
4.《箱子岩》一文为什么要在这一次的游记里用很大篇幅描写15年前所见的景象?
六、简析题(第1题7分,第2题6分,第3题8分,共21分。)
1.阅读《咬文嚼字》中的一段文字: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勺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女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女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请回答:
A.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B.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文中提到王若虚修改《史记》,这是属于哪类论据?
2.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遣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请回答:
A.这段话的结构采用了哪一种形式?
B.这段话采用的主要说明手法是什么?
C.找出本段文字的中心词。
3.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请回答:
A.这段文字见于什么事件中?
B.在刻画人物方面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C.这里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