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3-7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穆青报道植棉劳模吴吉昌的通讯,写于20世纪(     )
A.70年代       
B.60年代
C.50年代       
D.40年代
2.《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此文的作者是(     )
A.胡乔木       
B.吴冷西
C.邓拓        
D.穆青

3.下列新闻作品中,以手工艺人在新旧社会不同命运为题材的作品是(     )
A.《从邮局看变化》     
B.《小城风光更迷人》
C.《访“葡萄常”》     
D.《水城威尼斯》

4.80年代以来,以改革会议报道著称的女记者是(     )
A.金凤        
B.郭梅尼
C.郭玲春       
D.刘衡

5.新闻《你好!诚实永存》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高尚思想品德,这位普通劳动者是一名(     )
A.邮递员       
B.售货员
C.小学教师       
D.银行职工

6.《水城威尼斯》中提到的“贡多拉”是(     )
A.广场名       
B.鸽子名
C.桥名        
D.船名

7.运用简炼、生动、传神的笔法,以描写、再现新闻事实为主的报道文体称为(     )
A.简讯        
B.新闻素描
C.新闻述评       
D.访问记

8.成功运用有关曹操、刘秀、二十八宿等历史背景材料的新闻名篇是(     )
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C.《祁连山北的旅行》    
D.《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9.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新闻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它出现于(     )
A.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0.“金张掖,银武威,秦十万”这句民谚是在一篇新闻作品中提及的。这篇新闻作品是(     )
A.《陕北有煤海》     
B.《醒来,铜陵!》
C.《祁连山北的旅行》    
D.《并非鱼草之争》

11.《桌上的表》以具体生动的事实表现了(     )
A.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
B.解放军勇敢作战、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C.解放军纪律严明
D.解放军干部与战士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12.《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是一组连续报道,它共有消息(     )
A.3篇       
B.4篇
C.5篇       
D.2篇

13.消息《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中的寒山寺座落在(     )
A.苏州市      
B.杭州市
C.镇江市      
D.无锡市

14.《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的新闻导语,是属于(     )
A.概括式导语     
B.描写式导语
C.提问式导语     
D.对比式导语

15.《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的可耻下场。这个法西斯头子是(     )
A.西班牙人      
B.意大利人
C.奥地利人      
D.德国人

16.消息《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中的金山同志,是我国著名的(     )
A.科学家      
B.教育家
C.文学家      
D.戏剧艺术家

17.《中国的西北角》成书前,曾陆续发表在(     )
A.《申报》      
B.《京报》
C.《大公报》     
D.《新闻报》

18.《小城风光更迷人》的“小城”指的是(     )
A.周庄       
B.江苏南通
C.乐山五通桥     
D.浙江嘉兴

19.纵观中外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几乎都是博学之士。23岁就发表专著《中国救荒史》的作者是(     )
A.范长江      
B.邓拓
C.梁启超      
D.邵飘萍

20.著名女记者柏生采写了不少优秀新闻作品。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她采写的是(     )
A.《访“葡萄常”》    
B.《经济学家赶集》
C.《“妈妈教我放鸭子”》   
D.《写在绢帕上的诗》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属于(        )
A.综合新闻      
B.人物新闻
C.短新闻      
D.述评新闻
E.动态新闻

22.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外国记者采写的是(        )
A.《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B.《日本签字投降》
C.《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D.《水面下的桥梁》
E.《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

23.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        )
A.作品的真实性      
B.鲜明的时代特色
C.人和事的特殊性     
D.表现形式的求新性
E.作品的语言

24.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人物特写的有(        )
A.《“飞天”凌空》     
B.《记鲁迅》
C.《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D.《“老报童”罗伊去世了》
E.《师魂》

25.新闻报道的语言,总的说来,要求(        )
A.准确严谨       
B.时空结合
C.鲜明生动       
D.迅速及时
E.简练明白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7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6.《水城威尼斯》中穿插了一些历史、建筑等方面的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具有哪些作用?
27.什么是“用事实说话”?新闻为什么必须用事实说话? 
28.简析“一位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和“一个卖瓜果的小贩”这两个典型事例在《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文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9.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语言特色。
30.联系新闻作品实际,试论分析新闻作品的主题应注意的问题。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0分)
31.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四时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四时四十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六时十五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七时四十五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四十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