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3-7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   )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太行山         
D.长白山

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

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   )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   )
A.“中国几何原理”      
B.“中国勾股定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

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
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   )
A.鸟占    
B.竹卜    
C.星占   
D.梦占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
A.载体    
B.媒体    
C.整体   
D.全体

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   )
A.对偶    
B.顶真    
C.回文   
D.重叠

15.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   )
A.熊十力    
B.贺麟    
C.冯友兰   
D.梁漱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的是(     )
A.宫廷礼仪  
B.民间文学    
C.文庙典礼
D.宗庙音乐  
E.傩戏

17.《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风俗为(     )
A.“好祀鬼神”  
B.“尊崇道教”   
C.“好商稼穑”
D.“商贾并凑”  
E.“有张鲁之风”

18.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是(     )
A.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为依据征税
B.以一个家庭田亩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征税
C.以人丁数量为依据征税
D.以劳动所得报酬为依据征税
E.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不征税

19.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有(     )
A.民本思想  
B.节约粮食    
C.人格教育
D.民主思想  
E.食疗观

20.中国古代,什伍里甲制度的作用有(     )
A.人身控制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方便人口流动
D.保证国家赋税、徭役政策落到实处      
E.确保国家兵役政策落到实处

21.以下文献记载,反映“家天下”政权模式的有(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C.“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D.“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E.“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2.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B.“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C.“中和”意为“经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E.“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23.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八音”,以下属“八音”的有(     )
A.金  
B.石    
C.土   
D.革  
E.竹

24.普通话是(     )
A.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B.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C.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D.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E.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25.属于“儒学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或地区有(     )
A.韩国  
B.日本   
C.印度
D.新加坡  
E.土耳其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文化现象
27.《史记》
28.行业组织
29.道教
30.避讳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后的括号内打“√” ,错误的打“×”,并改正。
31.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

32.我国南北各地在立春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打春牛”。(     )

33.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监察。(     )

34.《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共分赋、比、兴三部分。(     )

35.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
37.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
38.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39.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
40.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文化意义。
42.论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