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名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都证明诚实守信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和失败的关键。
B.虽已离休多年,但他总忘不了哥哥参军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道主义者。
C.规范农贸市场,需要采取建立责任制和加强法制双管齐下,否则难有大的成效。
D.广东省人大在战胜“非典”后,就不吃野生动物等热点问题举行了立法听证会。
本题的答案是D。A的错误是“一对二”,诚实守信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但不是决定一个企业失败的关键;B的错误是表意不明,“自己”一词,在这里造成歧义;C的错误是结构混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杂糅。
在第一部分中考生要重点复习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考生在复习汉字读音时,首先要注意同音字。同音字是指汉字拼音的音节结构相同的字,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一样的字。这是近几年常常出现在第一道的考题,考试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字同,而在与不同的字组词时发音不同,另一种是字不同而音同。其次在复习同音字时,也要注意纠正错音字,特别小心那些已经习惯读错的字,避免犯读半边、混读形似字、误读声调的错误。
第二,辨识现代汉语常见的错别字。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第一种是同音字代替,也就是我们在书写时,使用了一些音同而字形、字义皆不同的字代替,造成错别字的现象。例如:“威胁”一词经常有人把它写成“危胁”。第二种是形似字混用,在书写时误将一些形体相似而音、义绝无关系的字混用。例如:将“明星”写成“名星”。第三种是乱用简化字,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只图一时省事,将一些笔画多的汉字随便简化,造成错别字。例如:把“舞会”写成“午会”,把“零件”写成“另件”。在语文考试中,不仅在I卷的选择题中有错别字试题,而且在II卷的问答题和作文中错别字同样会扣分。
第三,同义词、多义词和常见的成语。在复习同义词时,要注意区分其细微的差别。如“截止”和“截至”,前一个词的意思是一件事情的时间到了最后的时候,后面不会再有机会;后一个词的意思是一件事情的时间在某一段上,后面还会有继续,使用时要注意使用的对象。多义词的使用,要注意它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准确意思。比如:“风骚”一词,在“独领风骚”和“卖弄风骚”中意思绝不一样。另外,复习成语时,要掌握成语本身真正的意义。例如:“不以为然”这一成语,不少人将其用成了“满不在乎”的意思,其实,它的意思是“不以为是这样”。成语复习最好将范围圈定在常见的成语上,要把握成语的准确意思,不要含含糊糊。此外,考生还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感情色彩,特别要注意那些原本有感情色彩的词在使用时的变色情况。
第四,辨识和修改病句。在语言知识及其运用中,病句占的的分数比例最大,I卷占3分,II卷病文一题大约占9分左右,作文还会影响考生的得分。新的成人高考大纲在病句一项的要求并没有变化,考生仍要能够分辨出7种病句的“病因”,并能自己动手修改病文。7种病句是:(1)语序混乱。语序混乱是指语言在表述时不符合语言的语法顺序。这可以细分为多项定语的混乱、多项状语的混乱、语意轻重的颠倒、逻辑顺序的混乱以及修饰语没有靠近被修饰语等。(2)不搭配。“不搭配”包括主谓不搭配、谓宾不搭配和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不搭配。(3)成分残缺。在辨识成分残缺的病句时,要将重点放在句子主要的成分上。具体说,就是要盯住句子的主、谓、宾三大成分,特别要注意那些看上去好像是有主语和宾语的句子,而其中的主语却是用一些介宾短语或动宾短语充当,但这些短语又不能做主语和宾语。比如:“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使我进步很快。”在这句话,“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是一个介宾短语,“使我”又是一个动宾短语,这两种短语都不能做主语,因此这句话就是一句缺主语的病句。(4)成分赘余。一个句子,缺成分不行,多成分也不行,成分赘余指的就是成分多余。(5)结构混乱。这种病句是指将两句话的句子结构混在了一起。(6)表意不明。表意不明的病句,看上去没有语法错误,但是,句子的意思不单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歧义句,这种句子容易让人产生误解。(7)逻辑混乱。逻辑混乱的病句,一般包括不符合生活逻辑和自相矛盾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