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四川省成都市各施所长 探索人才“产销”无缝衔接

四川省成都市各施所长 探索人才“产销”无缝衔接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3-29
  2006年以来,成都市各个区(市)县不断思考探索,大胆创新实践,在人才培养“产”的方面,着力解决了“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谁来生产”等问题;在“销”的方面,突出解决了搭建有形与无形的市场、鼓励中介机构的有序发展以及公共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场配置为主的人才引进和开发体系,形成了依托产业集聚人才,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下是成都市部分区(市)县在探索人才培养“产销衔接”机制的一些做法与经验。今后,成都市还将进一步加快人才市场改革步伐,塔建“产销衔接”平台建设,逐步建立人才“产销衔接”机制,为成都市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龙泉驿区

  “金蓝领”工程促进“产销衔接”

  如何实现人才的“育、供、销、服”一条龙流程,破解人才培养“产销衔接”难题?近年来,龙泉驿区大胆思考,在不断总结与完善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金蓝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有效地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为全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精确对接

  两大难题迎刃而解

  一方面是经开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如何精确对接,破解这两大“难题”呢?龙泉驿区亮出了自己的绝招--“金蓝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笔者从龙泉驿区委组织部获悉,该区一直坚持整合区级有关职能部门资源,加强与国内知名培训机构的合作,积极支持和引导经开区职校与区内企业的联系,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实施“订单式”培训,变学校单向育人为“地校企”三方共同育人。

  这样做的结果是--目前,已为龙威钢铁有限公司、航天燎原公司、青山实业公司等30余家驻区企业定向培训技能型人才3670人。不仅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因为有丰富技能人才资源也极大提高了效益,有效地实现了“双赢”。

  助销人才

  送完培训送岗位

  上述的成果,只是龙泉驿区探索人才产销衔接的一个尝试,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在积极大胆的探索以及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和开展人才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该区启动了“金蓝领”培训工程,准备于2006至2010年,每年组织区内1000名左右未继续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和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需求,到招标确定的培训机构参加1年(半年学校技能培训、半年企业顶岗实训)的技能培训。

  学员学习期满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后,由区财政给予约1500元/人的培训补贴,并由培训机构和劳动就业部门共同提供优质就业岗位、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等服务。据介绍,该区将以实施“金蓝领”工程为契机,全方位统筹整合区内外职业培训资源,加强与全区产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探索职业培训与岗位就业相衔接、“育、供、销、服”一条龙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青白江区

  多渠道培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这一认识,青白江区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才强区”、“人才富民”战略,利用各种方式、各个渠道大打“培训”牌,切实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为基层干部“充电”

  两年内轮训一遍

  农村的基层干部被称为农民的“领头羊”,他们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农村工作的开展。为此,青白江区建立了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制定了《青白江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两年规划》,计划两年内完成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轮训。2006年4月,该区组织了110余名村支部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到山东潍坊、青岛等地培训学习,拓宽了镇、村两级干部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发展意识。

  高级专家

  “师带徒”培养农村土秀才

  除了基层干部,农村中的技术人才队伍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为了扩充这一人才队伍,青白江区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充分依托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培训阵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等多种实用技术培训,其中参加绿色证书培训900余人,其他实用技术培训3.1万人次,造就了一批为农村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该区还结合产业发展特点,聘请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技术人员来现场示范,传授瓜果蔬菜种植、家禽家畜饲养等方面的最新科技知识。通过这些专家、技术人员的现场讲座、现场示范等“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土专家、土秀才。

  农村劳务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加强农村人才工作的重点。为此,该区认真抓好劳动技能培训。通过招投标确定了省工业设备安装技工学校和青白江再创职业培训学校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缝纫工、家政服务、园林绿化、电工、木工等专业培训。2006年以来,通过各方式培训农村劳动力5.3万人,输出85003人。同时,各乡镇还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邛崃市

  围绕产业用人才力促“产销衔接”

  地处成都市第三圈层的邛崃市,虽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与其他区(市)县有一定差距,但是成都市从未停止过对人才“产销衔接”工作的思考。近年来,邛崃市委组织部调整了人才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五龙产业”(畜禽、果蔬、优质粮油、林竹、茶桑)和建设“三强市”目标(全省资源利用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生态强市),从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等环节着手不断创新方式,在人才工作方面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人才·引进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邛崃市一直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改人才引进“审批制”为“准入制”,面向社会以2000--3000元的月薪公开招聘了7名产业发展急需的政府雇员。成都市还积极与中国农科院、川农大等院校开展“校地联姻”,吸引高校以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地方开展深度合作。此外,成都市还取消人才身份、户籍等“栅栏”,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84名,在全市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带动辐射作用。

  人才·效果

  足不出户,增收致富

  固驿镇依托国田农业公司的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吸收仁寿村约1000名失地农民就业;道佐乡依托天坤环保布袋厂实行“家庭订单式”生产模式,实现了该乡沿江社区180多户居民“足不出户,增收致富”……像这样通过聚集人才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的例子,在邛崃市屡见不鲜。

  成都市先后从机关、乡镇、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乡村选拔40名产业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专家智囊团”,对重点乡镇和重点企业发展重点产业进行“点对点”帮扶。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这种重点帮扶下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迅速地转变为了产业工人,实现了增收致富,“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下一步,邛崃市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职教和技能培训网络,紧紧围绕“五龙”产业,结合地区特色优势,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转变,努力实现人才的就地“自产自销”,为邛崃“三强市”建设目标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金堂县

  深度开发劳务产业铸就优质劳务品牌

  人才如何实现“产销衔接”,特别是农村人才如何进行开发培训、包装打造、推向市场……金堂县不断创新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2006年以来,金堂县劳务开发坚持以“培训、就业、援助、转变”八字方针为指导,以“创新培训机制、完善工作平台、优化输出服务、狠抓劳务品牌、力促回乡创业”五大举措为重点,深度开发劳务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以技能当先铸劳务品牌

  2006年,金堂县在继续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着力打造“金堂缝纫工”、“金堂电焊工”劳务品牌,形成具有金堂特色的劳务优势。

  笔者从金堂县委组织部了解到,该县依托“九龙服装加工城”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动缝纫工培训;依托淮口“成都纺织印染基地”,有针对性地对1500余人开展纺纱、织布、印染培训;依托四川锅炉厂技校的技术优势,着力打造“金堂电焊工”……2006年以来,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4022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9823人,“金堂缝纫工”、“金堂电焊工”已经成为该县一道独特的风景。

  倡回乡创业促“三个集中”

  金堂县始终坚持以激励创业典型为引导,鼓励、引导农村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带动、帮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实现就业。在竹篙镇建立全国第一个打工仔开发区--“金堂县回乡创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土桥镇、高板镇等镇积极创建“回乡创业集中居住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携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置业。到2005年末,全县回乡创业人员达6500多人,年创产值达2.5亿元,安置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上缴税金达1000多万元,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又成功引进两个金堂籍“打工老板”回家乡开厂,两厂将解决县内2000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2006年5月,金堂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获得了由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联合颁发的“开发农村劳动资源的组织者”大奖,金堂县是成都市唯一受表彰的县。

  蒲江县

  “109”工程助推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是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蒲江县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在农村人才上作起了文章,大力实施“村村致富带动人”(109)工程,探索实现农村人才“产销”衔接新路子,完善了农村人才开发体系。

  “109”工程即根据全县每个行政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情况,以公推直选方式在全县109个村中各培养选拔1名具有专业生产技能,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致富带动人。2006年以来,全县选出致富带动人121名,有力推进农村的帮带致富工作。

  是不是人才群众说了算

  “村村致富带动人”主要为“畜、茶、果、菜”等优势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上的种养能手、农民企业家等。为了充分保障广大群众对选拔致富带动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县印发宣传资料4万余份,在当地媒体上开辟专栏进行广泛宣传。

  是不是人才,都由群众说了算!在致富带动人的确定上,实行“三荐一选”、群众公认的原则,即:以群众推荐、村支两委推荐、人才自荐的方式,推荐出初步候选人,经乡镇党委审查确定正式候选人2名以上,在候选人所在村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全村户代表大会(参会人数50%以上),采取陈述答辩、现场投票、当场公布结果的方式,差额直接选举产生本村的致富带动人。

  发挥人才作用助推和谐发展

  寿安镇隆盛村生猪养殖大户闫志彬,年出栏生猪1700多头,纯收入22万多元。同时他主动为全村的养猪户出谋划策,24小时开通手机,负责给村民指导养猪技术,联系销售。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新发展规模养殖户70户,全村年出栏生猪3.5万头,农户户平增收230多元。

  像这样以人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例子还不少。蒲江县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紧紧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不断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领头雁”和“主力军”作用。农村优秀实用人才被公推直选为村致富带动人后,激发了他们为群众服务的自豪感,工作比过去主动了,干劲也更大了。许多致富带动人花费了大量心血,义务为村民传播信息、讲解技术、指导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各施所长 探索人才“产销”无缝衔接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