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制造”遭遇高技能人才瓶颈

“中国制造”遭遇高技能人才瓶颈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3-29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加工业的重要中心,“中国制造”的商品行销海内外。但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技工短缺问题,限制了“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人士指出,“中国制造”遭遇到的高技能人才瓶颈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高技能人才短缺制约“中国制造”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工人也较多,但缺乏适应技术更新、产品创新的高级技术工人。因此,所谓缺乏技术工人的关键,体现在缺乏真正懂技术、勇于创新的技术工人,特别是一些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有报道说,广东某市向全国招聘高级钳工,开出月薪6600元的高工资,符合条件者寥寥无几;青岛某制造公司急需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模具技工,招聘会上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天价,最终因面试者少而没有下文;长三角地区有企业10万年薪却聘不到一位符合要求的高级技师。

  从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制造业密集的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技工荒”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正在面临“中国制造”缺“人”造的困境。

  工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失调,已经产生令人担忧的后果。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仅七成,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而这其中50%以上系工人技能不高所致。有不少技术含金量高的企业反映,不少产品我们能设计出来,但制造出来得大打折扣,造成新产品质量不高,竞争能力减弱。河南省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杨东风认为,现在一些企业千方百计找订单,但外商的订单来了却不敢接,原因是加工者的素质达不到要求。目前一些企业的生产线比外国著名公司还先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不能与人家竞争,使用同样的配件组装出来的手表质量却达不到瑞士产品的水平,原因是工人的技术水平低。

  [B]福利因素与教育体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主因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技术工人队伍短缺和失衡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工人的福利等待遇问题突出,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是教育体制不合理,致使人才培养供需脱节。

  杨东风说,目前社会上“工人”这一崇高职业已遭到冷落,甚至有些工人也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杨东风分析说,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当工人“吃亏”。湖北社科院调查同样显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普遍认为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是影响技术工人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有关专家说,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人才标准是,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及以上职称者为人才,工人的工资低,一裁员,解聘工人首当其冲。因此,在传统人才标准影响下,整个社会都较轻视技术工人,以致人们普遍缺乏当技术工人甚至高级技术工人的动力,培养技术工人也就无从谈起。许多青年认为当工人工作累、收入少、地位低,不愿学技术、当技工,更加剧了“技工荒”。

  许多专家指出,缺乏培养技术工人的环境,也是技工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企业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机构过少,职工成才机制不健全是技术工人素质难以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2003年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工人往往没有(或者只有较小的)竞争岗位的压力,从而没有太多的追求技术能力的动力。湖北社科院的调查也显示,虽然79%的企业都有年度培训计划,但培训机构和形式过少。从企业近三年培训技术工人主要针对的技术等级来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企业把重点放在高、中级工的培养上,而私营企业对职工的教育与培训显得更为缺乏和严峻。

  [B]“全球制造中心”迫切需要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河南省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杨东风说,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逐渐形成全球的“制造中心”,小到打火机,大到家用电器,这就需要我们快速生产出大量的新产品及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要。为此,必须培养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湖北社科院专家建议,首先要加强规划和立法管理,促进技术工人来源的多元化。通过规划与立法管理,大力拓宽技术工人的供给渠道,以便利用大幅度的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力争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工人资源。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发展,专家们建议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作为实用技能等级培训的功能定位。根据这一定位,不但需要把职业训练向高等教育化方向推进,而且还应大力发展学校后教育的机构与政策体系,要在就业聘用出路上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使经历这类教育的人既与受过普通教育的人同级同酬,又与后者一样具备相应的社会声望和升迁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广电、网络教育,推进职教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针对技术工人福利待遇偏低的现象,专家建议,尽快构建以待遇、激励、社保三大政策为内容的新福利平台。在待遇上,要完善以劳动责任、技能、强度、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基础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各技术工种不同技能等级的最低工资登记指导制度。在激励上,鼓励用人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的激励办法。在社保上,建立补充社会保险制度,加大落实对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政策的力度,使技师、高级技师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参加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通过以上三项制度改革使全社会、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本身真正感受到“才有所值,能有所得”的社会公平。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因此,要办好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中、高职院校,以通用、实用为原则,实现资源共享。深入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院校应结成战略联盟,发挥各自的培养优势。大力拓展定单式培训模式,对部分专业可尝试把企业的车间建在学校、学校的实验室建在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建立覆盖全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的合作,形成地区化网络和公共、公开的培养体系,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发掘和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新技师培训基地。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中国制造”遭遇高技能人才瓶颈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