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考核点(9)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考核点(9)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www.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3-24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1、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和《再别康桥》抒发的情怀。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2、分析《再别康桥》融情入景,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3、简析《再别康桥》首尾两节的语言特点及思想情绪。

  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

  把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4、简述《再别康桥》作为现代格律诗的特点。

  《再别康桥》章法整齐,诗行齐整,形式多变,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悄柔美,意想明丽流转,富有音乐与动态美。除此之外,诗作采用的生动的口语,新颖的比喻,古诗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法,丰富了新格律诗的内蕴。

  《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

  一、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意义。

  诗人已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追忆,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

  二、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及其意义。

  形象大堰河是一个贫苦的农妇。诗人赞美了她勤劳善良的崇高品质和灵魂。映现出她坚毅顽强的生活意志和纯朴善良的个性特征。大堰河的形象是千千万万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也是养育人类的母亲。

  意义诗人通过大堰河和他一家的悲惨命运,深切感受到广大农民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他赞美劳动人民的品质,愤怒的诅咒旧世界的同时,勇敢的宣告和自己的阶级决裂,唱出了一曲叛逆之歌,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三、简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对比、排比、反复等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艾青提倡自由诗,主张要有散文美,但反对散文化。

  对比:比如大堰河一生和凄凉死后的对比;她的希望和残酷现实的对比;农民贫困和地主奢侈的对比等。在对比中表达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叛逆思想和反抗精神。

  反复(复沓)和排比:这两种手法的结合,创造出诗作独特的章法。既形成回环的美感,又呈现出在变化中求统一,参差中求和谐的辨证艺术效果,读来一唱三叹,富有音乐性。

  四、简析诗作借助联想进行铺排、构成意象的艺术手法。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的感觉,产生众多的意象和丰富的联想。在本诗中借助联想,进行铺叙,形成生动的画面,构成丰富的意象,已成特点。在铺陈的排比句中,诗人采用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构成鲜明生动的图画,创造了诗的意境。

  《手推车》作者:艾青

  1、分析手推车的意象和本诗的思想。

  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他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

  2、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

  全篇分两部分:

  一、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二、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考核点(9)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