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08公务员申论考试考生应把握好“身份假定”

08公务员申论考试考生应把握好“身份假定”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2-29
 申论考试中考生应把握好“身份假定”

  申论考试要求“以公务员身份作答”,这个身份的界定实际上是身份假定。比如,如果你是政府的调研员做出什么样的决策,或者是做出什么反映等。这样的身份假定实际上把自己假定成公务员就可以了,只要把自己界定为公务员,回答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公务员是公共事务的执行者是劳动人民的服务者。他的角色是第一要为人民服务,第二个要管理各种事务,第三个要执行政策,第四个还要解释政策。这么多的角色集于一身,因此公务员说出来的语言必须是客观公正的,不能带感情色彩。

  如果用过多的感情色彩这个公务员的身份假定就失去了,就发生了错误,我们大家知道发牢骚的是普通的百姓,普通的个体,公务员不能发牢骚。比如说房价的问题,老百姓可以说,政府在房子价格的控制上,到底屁股坐在哪一头啊?政府工作人员就不能也不回这么说。因此公务员的身份必须要求客观、公正,不能有情感色彩。无论对一个问题怎么阐述都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展开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而不是发牢骚。这个社会问题出现了,首先要承认它,承认以后冷静下来要分析它发生的原因,分析一下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家庭的后果或者是影响。最后就是拿出来什么样的对策和措施来解决它,消除它,这样才是比较好的,其他的身份嫁接都是错位的表现。


  克服阅读关语言关结构关三困扰 申论得高分

  从历年申论考试的的特点来看,申论考试得高分需要克服有三方面的问题。即阅读关、语言关和结构关,其中最关键的是语言关。

  关于阅读,有的考生一看见一个关键词,比如说在第一个材料里面往往出现一个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就是社会争议、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土地征收、农民征收难,还有公共突发事件等等,抓住关键词下面的资料就不想看了,就直接做题,而且认为可以抽出十分钟甚至是二十分钟来答题,实际上这样是不科学的。因为申论的考试无论考什么都是以材料为中心来命题的,离开材料去答题不行,这就是有的同学以为答得很好,但是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就是语言,语言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规范,那么这个规范的要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这种语言接近于公文的程度,我们大家知道,我所说的是接近于公文而不等于公文,接近于公文的特色最主要是表现在申论试题的概括的试题,分析的试题,对策的试题和理解的试题,这种试题的这种语言不允许同学们丝毫的用文学语言和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述,一旦用这种语言表述恐怕就很难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只是在后面的论证文章里面我们的语言才可以稍加书写,可以稍加活泼,但是它还是要求规范。因此同学们在申论方面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

  最后一个大关就是结构关,我们要按照某一种结构来写,申论的结构和其他的普通的应用文章和记叙文章有很大的不同。


  申论考试对语言有要求:客观规范

  语言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规范,规范的要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这种语言接近于公文的程度,接近于公文而不等于公文,接近于公文的特色最主要是表现在申论试题的概括的试题,分析的试题,对策的试题和理解的试题,这种试题的这种语言不允许同学们丝毫的用文学语言和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述,一旦用这种语言表述恐怕你很难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只是在后面的论证文章里面我们的语言才可以稍加松懈,稍加活泼,但还是要求规范。因此同学们在申论方面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那么什么才是规范的语言呢?

  在谈及规范的公务员语言典范文章时,建议考生看看《半月谈》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评论员文章。这种语言是最接近申论语言的,其他的语言都是不可以参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拿到最近的《半月谈》,结构不要用,但是语言的特征很接近于申论的语言,可以作为培养语感是非常好的材料。


  常用电脑字迹潦草 申论考前练字

  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电脑基本已经代替了纸笔,许多考生平时很少书写,而申论考试考写作,并且题量大,对语言驾驭能力要求高,因此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或是书写速度过慢,这也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考生,从现在开始要用方格稿纸来写字,处于一种临真状态,看到一个社会问题想出来对这个现象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从政治方面分析,经济方面分析,人性方面分析,制度方面分析,从各个角度,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中外对比进行分析,从不同的程度上进行分析,然后用这种的方式来练笔。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08公务员申论考试考生应把握好“身份假定”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