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下列各题的空格内填入正确的内容(每题1分,共14分)
1.我国刑法规定已满_____岁,不满_______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________或者__________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3.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_______、_______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4."法定代理人"是指_________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______的代表。
5._______、_____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6.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_________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7.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_________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__________。
8.认定犯罪以后自首的,必须同时具备_______投案,_______交代自己的罪行、接受审查和裁判三个条件。
9.对于触犯两个以上罪名的牵连犯,处罚原则是:选择其中一个_______罪、(从重)处罚。
10.刑法实施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中增加了一个新罪名,即___________________罪。
11._________岁以上不满___________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2.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_____________或者勘验。
13.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________________ 。
14.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_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_故意犯罪。
二、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写上"对",错的在括号内写上"错"。(每题1分,共20分)
1.吴某天亮不久上山打猎,发现距其100米左右的山坡上离房舍不远的草丛中有一物体时隐时现,认为是野兔,乃开枪射击结果击中一小孩的臀部,造成轻伤。吴的行为,不能认为已构成犯罪。( )
2.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客体是复杂的客体。( )
3.中国公民王某乘开往菲律宾的中国轮船,在轮船驶入公海时,王某发现与自己有宿怨的马某(中国公民)也在船上,于是趁马不备,一刀将马捅死。对王的犯罪行为适用中国法律。( )
4.王某于1981年2月,超速驾驶汽车轧死行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1983年10月,王某酒后开车,又将道旁一骑自行车的人轧死。人民法院根据我国刑法关于累犯的规定,从重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三年。( )
5.某被告人因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因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半,缓刑四年。法院宣告的这一判决是正确的。( )
6.玩忽职守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7.在我国犯罪的所有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都由我国人民法院管辖。( )
8.犯罪的时间、地点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客观要件。( )
9.被告人在鄱阳湖禁渔期间,使用特制工具,捕杀白天鹅两只,构成犯罪。他触犯的罪名是非法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 )
10.犯罪中止不可能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 )
11.共同犯罪形式只能表现为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
12.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教唆者也就不构成犯罪,因而不负刑事责任。( )
13.被告人李某(犯抢劫罪)在法庭最后陈述过程中,揭露了同案被告人的另一新罪,李的这一供述属于证人证言。( )
14.某公安机关在勘查某杀人现场时,依法邀请了两名公民作为现场见证人。该两名见证人参加了收集证据的诉讼活动,因而他们是本案的证人。( )
15.被告人遗留在凶杀现场的杀人凶器,是证明被告人犯有罪行的直接证据。( )
16.刑事案件的被告人都无权提起反诉。( )
17.中级人民法院发现基层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确有错误,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有权提审。中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所作出的判决是终审判决,被告人不可以再上诉。( )
18.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
19.被告人胡某与邹某有私仇,一天突然用刀朝邹的腰部刺去,因邹闪过未刺中。胡的行为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
20.对于反革命犯不适用缓刑。( )
三、下列各题各有四个或三个答案,但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入题后面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6分)
1.某农民深夜偷割通讯电缆,构成犯罪,人民法院以其破坏通讯设备罪处以刑罚,没有给他定盗窃罪,这是因为他的行为属于( )
A.持续犯 B.牵连犯 C.连续犯 D.结合犯
2.某甲在公共汽车上窃得人民币40元,下车时被失主抓住,钱被追回;在将其扭送派出所途中,甲猛一转身,将失主推开,窜入一死胡同,被群众抓获。对甲可以( )
A.定抢劫罪 B.定盗窃罪,以抢劫罪论处 C.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3.下列四罪中哪一种罪应由检察院立案侦查?( )
A.非法拘禁罪 B.交通肇事罪 C.渎职罪 D.招摇撞骗罪
4.某被告人住甲地,在追诉有效期内发现他在乙地盗窃现金300元,在火车上盗窃旅行包一个,内有收录机两台、金戒指两枚等物。他到丁地销赃时被查获,由丁地公安机关立案。该案的审判管辖应属( )
A.甲地基层法院 B.乙地基层法院 C.丁地基层法院,必要时可移送铁路运输法院
5.走私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 )
A.违反工商管理法规 B.违反海关法规 C.违反税收法规
6.某被告人又聋又哑,受审判前要求其懂哑语的胞妹当辩护人和翻译人。法院应当( )
A.准当辩护人 B.准当翻译人 C.即准当辩护人又准当翻译人 D.都不准
7.赵某窃得手提包一只,内有人民币500元,手枪一支,数日后,赵被捕,赵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B.盗窃枪支弹药罪 C.盗窃罪和盗窃枪支弹药罪 D.盗窃罪和私藏枪支弹药罪
8.杨某在民政部门工作,1983年3月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救济款1万余元。杨的行为是( )
A.贪污罪 B.挪用国家救济款物罪 C.挪用公款,不构成犯罪
9.袁、余、朱(均已成年)三人合谋,一天晚上在距村庄较远的集体鱼塘里,投入自制的土炸弹三枚,将鱼炸死、震昏、捕获鲜鱼1,500余斤,卖得现款1,300余元,三人均分。袁等三人的行为已构成( )
A.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B.爆炸罪 C.破坏集体生产罪 D.盗窃罪
10.耿××收购贩运假银元500枚,冒充真银元出售100枚,得利1,000元。不久又用乘余的假银元购得珍贵古画一幅藏在家中,伺机偷运出国牟取暴利。耿××的行为构成( )
A.投机倒把罪 B.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罪 C.诈骗罪 D.贩运伪造国家货币罪
11.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辩护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申请的时间是( )
A.法庭审理过程中 B.法庭审理前 C.法庭审理后、判决前 D.合议庭评议前
12.被告人张某在市郊僻静处遇一青年妇女,突然将该妇女抱住,正欲 实施强奸,这时附近走出两个男人,于是被告人被迫停止了。被告人的行为是 ( )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不构成犯罪
13.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 )
A.一定种类的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 B.某个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客体
C.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D.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14.某手扶拖拉机厂电工张某,自恃技术熟练,在检修电路时不按规定 操作,造成电路着火,使部分设备被烧毁,损失四万余元,被告人的行为构成( )
A.失火罪 B.破坏集体生产罪 C.玩忽职守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15.被告人陈某决意与妻离婚,但找不到适当理由,于是公然经常在亲友面前和其妻子的车间里,辱骂潮笑其妻,贬低她的人格,使其当众出丑;其妻不堪忍受,服毒自杀,被告的行为构成( )
A.诽谤罪 B.侮辱罪 C.虐待罪 D.诬陷罪
16.雷某见其妻与邻居蔡某(女)扭打在一起,遂将蔡某拖回蔡家,蔡当即骂雷是流氓。数日后,蔡到派出所控告雷某曾两次乘其夫不在家调戏她,并强奸了她一次。后经公安机关调查,蔡的控告纯属虚构。蔡的行为构成( )
A.伪证罪 B.报复陷害罪 C.诬告陷害罪 D.诽谤罪
17.保卫干事钟某临时到派出所帮助工作。一天在审讯一名有盗窃行为的人犯时,得知曾与其有过私仇的余某与该人犯有来往,于是将余叫至派出所,拿出手铐对余进行恐吓,并对余拳打脚踢,造成余两根肋骨骨裂,多处软组织挫伤;钟见余受伤即将其放回。钟的行为构成( )
A.刑讯逼供罪 B.非法拘禁罪 C.报复陷害罪 D.故意伤害罪
18.被告人钱某与孙某有私仇。钱为了报复孙,在孙与邻居(三户)公用厨房里装上炸药和雷管,引起爆炸着火,烧毁炊事用具及一住户的全套家具,损失折款三千余元,并将孙的爱人炸成重伤。钱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 C.放火罪 D.爆炸罪
19.对于预备犯( )
A.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比照未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20.某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第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考虑到他有自首和立功的情节。判决免除刑事处罚。因为该被告人在押,法院宣判后( )
A.可以立即释放 B.不能立即释放
C.应当立即释放 D.过上诉、抗诉期后才能释放
21.某印染厂的工人,因对车间领导不满,用浓盐酸毁坏花布六千米,损失四千九百余元,该工人的行为构成( )
A.毁坏公私财物罪 B.报复陷害罪 C.破坏集体生产罪
22.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应当改判的是指( )
A.原判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
B.原判事实不清的 C.原判证据不足的
23.某护士在给一病孩注射青霉素时,忘记了做皮试,致小孩过敏死亡,某护士的行为属于( )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犯罪 D.意外事件
24.犯渎职罪的主体( )
A.是特殊主体 B.是一般主体 C.既可以是特殊主体也可以是一般主体
25.犯罪时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 )
A.完全负刑事责任 B.相对负刑事责任 C.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26.组织越狱罪从其是否能够任意形成上划分,属于( )
A.任意共同犯罪 B.一般共同犯罪 C.必要共同犯罪
四、简答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什么是犯罪的主体?
2.招摇撞骗罪侵犯的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各是什么?
3.我国刑法关于类推的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4.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不能作证的人是指哪些人?
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规定了对哪几种人可以从重或者加重处罚?
五、对下列各题进行分析(每题5分,共25分)
1. 某基层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判处被告人颜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颜某不上诉。经中级人民法院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执行期间,颜某身患重病,经颜本人和他的家属申请后,劳改单位同意颜保外就医。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本案的审判程序和执行有哪些错误?
2. 马某因盗窃罪被判刑。劳改期间,马教张(劳改犯)盗窃作案技巧。马从劳改单位逃跑后,以盗窃所得为生。数月后,转而收购贩卖银元黄金,在一次高价出售中被工商管理人员发现进行检查,马挥拳打伤该工商管理人员逃跑,后被群众抓获。马的行为构成哪些罪?
3.甲、乙、丙、丁四被告都是已成年的男子。一天他们在一起喝酒,甲提出到江边的货船上盗窃财物,乙、丙、丁表示同意。甲遂分派乙去准备匕首和自行车,丁去窥视作案地形;入夜后,甲、乙、丁三被告聚集一起,由丁带领到一艘装有出口衣料的货船上,盗得出口衣料三捆,价值人民币三千余元;第二天,甲要乙去找丙想办法销赃,乙找到丙后,丙一再表示不干,乙说:"上船容易下船难,不去小心你的狗命。"丙出于无奈,遂把赃物卖掉,所得赃款由四被告平分。
在本案中甲、乙、丙、丁所处的地位如何?
从他们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上来划分,是属于哪一种形式的共同犯罪?
4.某农妇到一拥挤的百货商场买手表,正准备付钱时,一男子赵某突然气势汹汹地大喊:"叫你买缝纫机,你非买手表,回家再和你算帐。"随即一把抢过该农妇手拿的现钞400元,扭头就跑。该农妇开始一楞,周围顾客均以为是夫妻争执,没有介意;当该农妇反应过来大喊"抓小偷"时,几名顾客才迅速追赶并将赵某扭送公安机关。
赵某犯了什么罪?赵的犯罪行为为什么符合该罪的特征?
5.甲县肖某与乙县贺某是异父同母的兄弟,肖在贺家作客时,遇贺同邻居鲁某争吵,遭到鲁的辱骂;肖不平,动手打鲁某,将鲁打成轻伤。鲁为此花去医疗费210元,被扣去医疗期间的工资76元。鲁某要起诉。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鲁某应到哪个县去告?向公、检、法哪个机关去告?被告人是谁?告哪些内容?
试卷一答案
一.(共14分,每题1分,有两个空格的,每一空格0.5分)
1.14 18 2.不能抗拒 不能预见 3.减轻 免除 4.被代理人 机关 团体
5.组织 领导 共同犯罪 7.二年 三年 8.自动 如实 9.重 从重 10.传授犯罪方法 11.16 18 12.新的物证 重新鉴定 13.驱逐出境 14.构成犯罪 间接
二.(共20分,每题1分)
1.对 2.对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对 10.错
11.错 12.错 13.对 14.对 15.错 16.错 17.对 18.对 19.错 20.对
三.单项选择(共26分,每题1分)
1.B 2.C 3.C 4.C 5.B 6.A 7.D 8.B 9.D 10.C 11.A 12.A 13.C 14.D 15.B 16.C 17.D 18.D 19.D 20.C 21.A 22.A 23.B 24.A 25.B 26.C
四、(共15分,每题3分)
1. 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
说明:每一要点为一分,个别文字不一致,表达确切仍可得分。
2.招摇撞骗罪侵犯的一般客体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同类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直接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
说明:每一提问为一分,个别文字不一致,表达方法有异,但内容确切仍可得分。
3.我国刑法第79条规定:"本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就是我国刑法中的类推制度。
说明:答案中的每一条件为一分。评办办法同第2题。
4.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能作证的人是指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说明:答案中不能作证的三种人为2分,两个"不能"为1分。评分办法同第2题。
5.按照《决定》规定,对劳改犯逃跑后又犯新罪的,从重或者加重处罚;刑满释放后又犯罪的,从重处罚;劳教人员、劳改罪犯对检举人、被害人和有关的司法工作人员以及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干部、群众行凶报复的,按照其所犯罪行的法律规定,从重或者加重处罚。劳教人员解除教养后3年内犯罪、逃跑后5年内犯罪的,从重处罚。(酌情给分)
五、(共25分,每题5分)
1.本案应由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要点之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不必报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要点之二);判处死缓的罪犯不能保外就医(要点之三)。
说明:本答案要点之一为1分,要点二、三各2分。个别文字不一致,表达确切的仍可得分。
2.马某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脱逃罪、惯窃罪、投机倒把罪、妨碍公务罪。
说明:每一要点(一个罪名)为1分,评分办法同第1题。
3.在本案中甲是主犯,乙、丁是从犯,丙是胁从犯;从他们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上来划分,本案属于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
说明:答对前一问的给3分,答对后一问的给2分,评分办法同第1题。
4.被告人构成抢夺罪。因为他是乘人不备,抢夺了数额较大的私人合法钱财。
说明:答对了抢夺罪的得3分,分析了原因的给2分。
5.本案被告人的犯罪地点在乙县,应当在乙县起诉;本案是轻微的刑事,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鲁某应到乙县人民法院自诉;被告人是肖某;鲁某可以要求人民法院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因为遭受了物质损失,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说明:本题有四个提问,前三问各1分,后一问为2分,评分办法同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