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危机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一

金融危机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一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11-7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舆论界普遍的观点认为,金融危机证明了自由市场制度“此路不通”。这的确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出现的政策和制度建设,都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尤其值得学者去做深入的研究。

  并非自由市场体系的终结

  关于自由市场体系的未来,美国现在有不同的声音,中国也有不同的声音。我的认识是,自由市场体系处于严重的危机中,但这不会是它的终结。1929年西方世界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危机比今天的严重得多,但那次危机没有终结自由市场制度,我相信这次危机也不会终结自由市场制度。世界各国政府会改善监管,但不会有人建议重回政府管制经济的时代,特别是不能重回计划经济的时代,这一点是异常清晰和毫无疑问的。
  像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一样,这次危机不是单纯的市场失灵,而是非常严重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交织。不能简单地认为,市场出了事就是市场失灵,就要政府干预,没有这么简单。政府若不犯错误,危机或许可以避免,起码也不会如此严重。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美国货币政策的错误。弗里德曼指出,1929年美国金融体系出现流动性短缺的时候,当时的美联储不但没有增加流动性供应,反而紧缩了银根,导致银行大面积倒闭,正是银行倒闭将西方经济拖入长达10年的大萧条。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做的恰恰相反,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放出大量流动性,多余的流动性造成了房地产的泡沫。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这是典型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败,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 

  中国的实体经济将受到冲击

  从目前披露的数据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是有限的。国内金融机构在次贷资产上的投资损失并不是很大,金融机构有能力消化这些损失,国际金融危机不至于对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非常严重的冲击,不会引起国内金融体系的动荡。

  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影响却是非常显著的,主要体现在外部需求的下降。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国际金融市场冻结,企业融资困难,房地产价格下调,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世界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从数字上看,日本经济已经衰退,二季度日本经济萎缩了3%。三季度美国的经济也是负增长,欧洲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在迅速下滑。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世界三大经济体可能都会发生衰退,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2007年,中国的出口占GDP的37%,贸易部门对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高比例。出口会立即受到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例如中国对美出口的实际增长率,扣除物价因素,从2008年初开始下降,最近几个月几乎是零增长,明年很有可能是负增长。目前沿海地带——广东、江苏、浙江这些过去曾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省份——都出现了麻烦,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上升。

  比外部需求疲软更为严重的问题在国内,国内的投资周期也进入了下行阶段。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迅速下滑,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回调。产能的过剩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有色金属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跌了一半,几个月前钢价还在上涨,而现在主要的钢厂都纷纷削价,库存积压,订单减少,下降速度之快超出我们以前的预料。上市公司三季度的盈利也迅速恶化,像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几个行业,全年亏损已经成为定局。

  转换模式比出台宏观政策更紧迫

  为什么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因为过去几年间,我们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0%。固定资产投资在各行各业造成了过剩产能,也就是实体经济的泡沫,这个泡沫在投资高增长的时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即投资的高增长本身为过剩产能提供了市场,使过剩产能看上去是有销路的。当投资稍稍下去一点的时候,这些过剩产能马上就冒了出来。过去的经验表明,过剩产能对银行资产质量不可避免地要有影响,或迟或早都会转变为银行的坏账。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外部需求、投资和消费,现在一架引擎——外部需求已经熄火,另一架引擎——国内投资正在减速,剩下唯一的引擎就是国内消费。但国内消费的情况也不太乐观,尤其是居民消费。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2007年只占GDP的35%。想通过刺激居民消费重新启动经济增长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我们长期忽视国内消费,老百姓不花钱、不消费,用什么样的政策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成了个难题。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金融危机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一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