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能够创造财富。有人从战略与文化关联性角度,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战略相助型企业文化。也即企业文化导向与战略目标相吻合,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和谐,促进企业较快地发展。二是战略制约型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抵触,成为企业战略实施或战略转变的羁绊乃至发展的桎梏。尤其是当企业施行新的战略时,企业文化往往会成为新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从这层意义上讲,变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传统的企业文化,塑造出崭新的战略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三是战略非相关性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无明显影响,究其原因:(1)企业尚未形成主导型文化氛围;(2)企业缺乏沟通交流平台,进而无法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的主流力量,在此情况下,企业文化既可能向战略支持型又可能向战略制约型方向发展。
可见,在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形成战略以后,企业文化一方面要丰富完善以实现对企业战略的“支持性”,亦即形成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要保持创新的动力,以适应企业战略的延展与创新。
如何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战略?
1.构筑共同愿景
战略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组织能量从而取得成功,这需要从试图说服那些参与人员接纳新的战略开始,也取决于企业成员能否在企业的前景问题上达成一致,最好的方式就是规划共同愿景。
愿景告诉人们“我们(企业)将成为什么”,它不同于战略目标--明确告诉成员什么时间能达成什么具体目标。一个明晰的愿景,应该是对企业内外的一种宏伟的承诺,使人们可以想见达成愿景后的收益,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能够让人们激情澎湃,鼓励成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人们觉得有点高远但又愿意全力为之奋斗。50年代初,当索尼还是一家很小的企业时,它宣称的愿景是“成为最知名的企业,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一个令人振奋不已的愿景很容易在股东、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之间进行沟通,达成共鸣。如果没有规划共同愿景,战略管理很容易在一大堆项目的混乱选择中消失,各部门间的变革因为没有人知道变革将会带领企业走向何方而毫无意义。同时在战略阶段中也要按愿景规划中所提到的,给员工一个足以让他们兴奋不已的蓝图。所以战略要提出共同愿景,让员工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帮助,甚至于牺牲短期利益。用愿景激发员工变革的欲望,这是战略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现在的热门学科—五项修炼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2.塑造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导人的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他们回答以下问题:“什么事至关重要?”“什么事很重要?”“我们信奉什么?”“我们该怎样行动?”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该企业对于内部和外部各种事物和资源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在长期的企业哲学指导下的共同价值观,价值观是我们进行决策、确定政策、策略和方法,以及选择行为方式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价值观制定着游戏规则。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价值观有四个层次:核心价值观--长远的、有差异的;目标价值观--要有但目前没有的;基本价值观--最低标准,公司间无差异;附属价值观--自然形成的),也是与其他企业的本质区别。因此,建设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要把着力点放在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上,在企业内部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产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团队价值高于单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
战略管理往往会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因素,环境评估、领导变动、战略与经营变化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及变革管理中的协调,这些无一不是跟企业的价值理念有关,因为战略管理最终会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文化本身具备的相对稳定及持久的惯性使得变革充满阻力,因此,促进企业中的人拥有变革的观念,对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创新,使之匹配新的战略实施框架,是战略管理能否实施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