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考点1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5年底,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情绪。周恩来、刘少奇等提出了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反对冒进。1956年5月中央提出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把它确定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冒险主义。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考点2 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1)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作为第一重要问题提炼出来。毛泽东首先肯定中国必须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加重一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的积累更多更快些。
(2)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3) 1962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4) 以重工业为主,同时注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这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考点3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为1978年开始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1)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①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不要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久,他又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了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②“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③“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1956年底都谈到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毛泽东指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把这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④农业生产责任制。邓子恢等提出对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关系的调整,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在生产资料处理方面可以实行“主要公有,次要私有”,合作社可以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在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一些农村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做法,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邓子恢等以不同方式表示肯定,予以支持。
(2) 关于管理体制改革。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问题。中共八大后,在周恩来、陈云的主持下,完成了关于工业、商业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的起草任务,中心内容和总的精神是:适当调整中央同地方、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把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和工矿企业,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毛泽东将鞍钢经验称为“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二、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考点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明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共和政体,也有别于苏联实行的苏维埃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于1954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为以后历次宪法所肯定和完善。
考点5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方针。①这一方针的基本内涵。所谓“长期共存”是指,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同存在;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各党派之间互相监督。②实行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一方面,我国的民主党派与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在历史上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爱国的进步的政党。共产党应该继续同各民主党派合作,长期共存。另一方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包括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
考点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考点7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 关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这个方针作了详尽的阐述。其具体涵义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这个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实行这个方针,不仅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地位。
(3) 关于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
毛泽东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条标准:①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③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④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⑤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最重要的是两条,即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
考点8 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在1956年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早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单列一章阐述知识分子问题,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进步,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要求发挥知识分子的才能,尊重他们的劳动,制定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同时,毛泽东要求知识分子继续前进,继续改造自己,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逐步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三、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考点9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
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一次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和国防现代化的任务。从此以后,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加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讨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同时,国防建设又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巩固的国防,经济建设就不可能正常进行。
考点10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1955年5月,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1957年4月,毛泽东公开表示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意愿。1958年11月,毛泽东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又建议国共两党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对台工作的思想又有新的发展。这就是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方针。“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决定;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须条件成熟并征得蒋同意后进行;互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考点1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早在党的七大,毛泽东就提出了“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任务,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外交问题的具体纲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发展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的一个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家形势,毛泽东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强调反对霸权主义,逐渐形成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