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点1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①“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多种因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毛泽东及时觉察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1955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更加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发表了多次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他阐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共同道路和民族特点的关系问题;同时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强调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本国的具体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自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
(2) 初步探索: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①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②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等。
③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3) 探索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的两个发展趋向。
①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这就是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这就是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由于它们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②这两种发展趋向,又往往交替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出现在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认识变化中。1957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纠正“左”的错误过程中,还是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等观点;刘少奇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
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等观点;陈云提出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执政党要接受党内外监督等观点;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
考点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1) 中共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 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考点3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基本方针。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考点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明了地回答。列宁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仍将存在,但由于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太短,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来得及展开论述。斯大林则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
(2)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矛盾双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考点5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
(1)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特别指出,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是第一次。
(2)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考点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就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思想,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