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 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2)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的敌人,封建地主阶级则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因而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3) 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新民主主义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而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则是革命的又一对象。
考点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主要包括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近代中国农民包括富农、中农和贫农(包括雇农),三者状况不同,对于革命的态度也不一样。贫雇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最坚决,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之一。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有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带有半封建性,但一般自己也参加劳动。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能参加一份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因此,要把富农和地主阶级有所区别,不能过早地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
(2) 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和中农的地位有某些相似之处,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
(3) 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由于先天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妥协性、不彻底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在某一特定时期,又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危险。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审慎政策。
考点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
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1) 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中国革命的必然要求。
首先,中国的反革命力量异常强大,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联合其他革命阶级,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其次,农民由于其小生产者地位的局限不能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 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由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除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一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外,还有特殊的优点:第一,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第二,高度集中,易于形成统一和强大的力量;第三,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天然的联盟;第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因此,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
考点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既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从革命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不再是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第二,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来看,不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第三,从指导思想来看,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
第四,从革命的前途来看,不再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考点1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1)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二者犹如文章的上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了,下篇才能做好。同时,两个革命阶段又紧密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资本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总之,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二者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3) 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割裂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只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犯了右的错误;一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搞所谓“无间断”革命,只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混淆了两个革命的界限。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三、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考点1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提出。
①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各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秋收起义时,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工农政权的思想。
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以工人、农民为主,包括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工农民主政权。
1935年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决定将“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后又改为“民主共和国”。
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这种“三三制”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了顽固派,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代表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④解放战争时期,根据解放战争胜利进展的形势,194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的思想。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①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②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
③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进程中所采取的过渡性质的,但也是不可移易的国家形式。
考点15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1)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①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中国人民先后提出过“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国”等方案,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创造了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从而解决了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
②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是因为中国革命是分两步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去还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不能满足于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和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而是要以此作条件,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而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也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任务。
(2)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主要内容有:第一,阐明了新中国政权的性质;第二,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三,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及民主与专政的相互关系;第四,阐明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总之,《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考点1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进一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为解决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①党在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对土地革命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经验。
②国民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调整了侵犯富农的策略,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尚未解决。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初步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生活,缓和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地主和富农的抗日积极性。
④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成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47年中央十二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⑤建国后,根据新形势确定了土地改革的新政策。对待富农,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完成和迅速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也调整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工业化创造了必要前提。
(2)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①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具有买办性和封建性,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②完成没收官僚资本的革命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没收占垄断地位的官僚资本,使新民主主义国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其次,无产阶级可以利用由官僚资本转化而来的经济力量,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及相应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3) 保护民族工商业,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的主要原因:①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②是由民族资本的特点决定的。民族资本大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保护和发展它们,对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均有意义。③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表现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部分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参加了革命,是团结与争取的对象。④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总之,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替代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种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应该允许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
(4) 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做了分析:“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对此,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5)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为总目标,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为基本的经济政策,简称“四面八方”政策。“四面八方”政策是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符合中国革命形成的社会现实,有利于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17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①“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并不是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而是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④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也就是民主的。
(2) 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无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它指导下的文化建设当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并为他们所拥有,无疑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
考点18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既有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实现最低纲领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必要前提,而实现最高纲领是实现最低纲领的必然发展,二者辩证统一,混淆二者的区别,割裂二者的联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