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如何理解《古兰经》,这是一个问题

如何理解《古兰经》,这是一个问题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11-14

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古兰经》的精髓,对其做出合乎时代要求的解读,业已成为事关阿拉伯伊斯兰民族前途的重大命题。 

按照伊斯兰教的说法,《古兰经》是真主降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的经典,是真主对人类的启示。公元610年元月的一天,时年40岁的穆罕默德正在麦加城外希拉山的山洞里冥思默想,朦胧之中听到了一个声音"你读吧!"这便是真主通过天使伽伯利降示给穆罕默德的第一句启示。接着,天使又教穆罕默德用阿拉伯文念诵:

"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血块章》,第1-5节)

此后,在穆罕默德去世前的23年中,他不断接到这样的启示,真主颁给他的最后一段启示是:

"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筵席章》,第3节)

这些启示,构成了《古兰经》的全部经文。无论就形式还是内容而言,《古兰经》都是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的,因而它在穆斯林心目中是无法仿效的"奇迹"。《古兰经》的宗教意义在此不必赘述,就其文学意义来说,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古兰经》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凝聚了早期阿拉伯人的文化成果,而且汇集了相邻民族和地区的许多文化遗产,特别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圣经》新、旧约中许多传说、神话、寓言等。从亚当夏娃到挪亚方舟的故事,从亚伯拉罕父子到摩西、大卫、所罗门以及耶稣与玛利亚的故事,在《古兰经》中都以一种简洁明快的风格被叙述、被加工。因此,《古兰经》是对古代中近东一带文化成果、宗教遗产的认可、总结与融汇。穆罕默德说过:"我和众先知是兄弟。"意指人类种族各异,但其宗教在本质上为一。

(二)《古兰经》具有极为独特的语言和修辞风格。它是散文文体,但又具有诗的韵味和乐感。它在遣词造句上独树一帜,并调动了比喻、排比、重复、夸张、设问、反诘、假借等多种语言修辞手法,造成时而深沉、时而明快、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峻急、时而舒缓的效果,但总体风格是庄严雄浑、富丽堂皇的。德国文豪歌德说过:"《古兰经》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其文体因内容与宗旨而不同,有严正的,有堂皇的,有威严的--总而言之,其庄严性是不容否认的......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据说,伊斯兰帝国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早先曾反对伊斯兰教,但他后来被《古兰经》打动:"当我听到《古兰经》,内心为之感动,哭了起来,伊斯兰教便进入我的心中。"因此,诚如阿拉伯史学家希提所言:"伊斯兰教的胜利,有几分是一种语言的胜利,特别是一部经典的胜利。"

(三)《古兰经》具有多向性和超时空性。前后经文中,往往出现多种称谓,随着称谓的变化,受启受诫、被褒被贬的对象随之改变,这种改变是经常而迅速的,由此造成一种多向性,使听者感到立体式的领受。而以真主口吻发出的训谕,既有针对处于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民族的地域性与现实性,也具有超越一切时空限制的普遍性与超验性;那种浩大无边的气势,将听者引入一个宏阔辽远的境界。真主留给听者的形象,是创造一切、洞悉一切、"至高至大"、"至仁至慈"的,即便是非穆斯林,也能感受到训谕者真主显露的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力量。

(四)在经文章节的结构与排列上,《古兰经》呈现出连贯与自由的统一。一般认为,《古兰经》各章的排列顺序是穆罕默德生前规定的,它既没有按照降临的先后作顺序排列,也没有按照涉及的话题作分类排列,但又确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而节与节之间,既可能有明显的逻辑联系,又往往能自成一体,独立表意。这种结构排列上连贯与自由的统一,挑战了人们惯有的思维定式,也使《古兰经》具备一种奇特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当代阿拉伯著名诗人阿多尼斯形容道:"可以把各个章节比作一幅画,或一块由词语构成的华丽的地毯,由丰富多样的线条、形状及色彩融汇而成。所有的章节组成了一座花园,每一章节都是通往这座花园的门户,能从任一地方、任一方向进入这座花园。......或者说,各个章节宛如在这部经典的天空里错落有致的星辰。"

无疑,正因为《古兰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度的艺术性、多向性、自由度与开放性,它才有可能成为一部超越时空限制的经典。然而,也恰是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一部极其高深的经典,要想深刻、全面地领悟它的精神与真谛绝非易事。中国学者周燮藩指出:"一位初次阅读经文的读者,尤其是阅读译文,会觉得语句似乎不连贯而重叠,文体散漫而且前后风格不一。叙述的题材经常变换,相同的经文散见各处,重大的问题也没有集中讨论,很难找出逻辑的顺序和系统的结构来。"即便是阿拉伯人,甚至是熟读经书的夫子学者,也未必能领悟《古兰经》的深意。正如埃及著名学者艾哈迈德·艾敏所言:"了解一本书籍的深意,单是懂得文字是不够的,必须要求读者的思想水平能了解书中的内容才行。阿拉伯人之于《古兰经》也是如此。"因而,《古兰经》只有一本,但却有各种各样对它的解读与理解。从古至今的阿拉伯文化史上,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开明之士还是偏执之徒,都能从《古兰经》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譬如,在当今引起世人高度关注的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关系的重大问题上,宗教极端分子、恐怖主义者振振有词地引用经文宣扬对"异教徒"的仇恨:

"舍伊斯兰教而寻求别的宗教的人,他所寻求的宗教,绝不被接受,他在后世,是亏折的。"(《仪姆兰的家属章》,第85节)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以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为盟友。他们各为其同教的盟友。你们中谁以他们为盟友,谁是他们的同教。真主必定不引导不义的民众。"(《筵席章》,第51节)

"当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经的人,你们要与他们战斗,直到他们依照自己的能力,规规矩矩地交纳丁税。"(《忏悔章》,第29节)

而与之相反,伊斯兰世界的多数有识者却认为:宽容、理解、和平才是《古兰经》的主旨,因为真主曾作过这样的教诲:

 "对于宗教,绝无强迫。"(《黄牛章》,第256节)

"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使你们互相认识。"(《寝室章》,第13节)

"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黄牛章》,第62节)

"未曾为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也未曾把你们从故乡驱逐者,真主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公平待遇他们。真主确是喜爱公平者的。他只禁止你们结交曾为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曾把你们从故乡驱逐出境,曾协助别人驱逐你们的人。"(《受考验的妇人章》,第8-9节)

针对穆斯林个体对《古兰经》解读的殊异,艾哈迈德·艾敏指出:"《古兰经》的敕降,是适合于当时社会的状况和需要的......不懂得《古兰经》下降时的社会背景,往往是误解经义的。"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当代知识精英更是尖锐地指出:当今阿拉伯世界不少人对《古兰经》的解读,存在教条化、政治化、将宗教等同于清规戒律的倾向,《古兰经》蕴含的对人道主义的弘扬、对探索未知的鼓励、对自由多元的肯定,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因此,从总体上把握《古兰经》的精髓,对其做出合乎时代要求的解读,就成为事关阿拉伯伊斯兰民族前途的重大命题。

《古兰经》,这部穆斯林民族的至高经典,是如此地神奇、丰富、复杂、撼人,难怪伊斯兰初创时期的大学者穆赛叶卜说过:"对于《古兰经》,我闭口无言。"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如何理解《古兰经》,这是一个问题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英语的性别 (2008-11-14)
·关于日本艺道 (2008-11-14)
·日本剑道 (2008-11-14)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