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高峰论坛暨首届北大CIO班结业典礼在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堂隆重举行。这次论坛上,大家围绕着CIO以及准CIO们关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主持人:
IT服务是很多CIO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IT部门的员工忙得团团转,加班加点地做很多重复性的维护工作;而业务部门的人还不停抱怨,说IT服务质量不好、不及时。
如今,ITIL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化解IT服务难题的最佳实践。
CIO们是否需要ITIL?如何实施ITIL?实施ITIL是不是需要一定的门槛?针对这些问题,请各位嘉宾谈谈自己的想法。
嘉宾:
宋广玲 蚌埠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兼网络中心主任
庞爱民 北京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淑身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
CIO们的头疼事
宋广玲:因为安徽省蚌埠市经济不是很发达,相比发达地区,蚌埠学院的IT技术力量比较弱,对IT技术比较了解、熟悉的教师不多,还有很多文科类教师甚至连计算机都不太会用,最多也就会打打字。由于参差不齐的IT应用水平,因此IT部门遇到的事情就比较多。
不管是计算机坏了,还是遇到病毒,或者操作不当等问题,都要找IT部门。网络中心的人不是很多,只有三个人,因此,几乎天天就是被这些看着很琐碎的事情所困住。一个健康、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对于CIO摆脱这种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马淑身:我最担心的是IT系统的安全服务,因为我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系统已经成为工作中离不开的一个工具。IT部门负责这项服务的支持工作,就必须要保障系统的安全和服务。
庞爱民:神州数码是一家IT公司,IT公司的CIO最不好做,因为员工的IT技能普遍比较高,所以他可以很专业地对IT部门指手划脚。这要求我们提供的服务要更专业、更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 。
IT服务不同于项目,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项目可以做得轰轰烈烈,而IT服务追求的是平稳、可靠。从CIO角度来看,IT服务要低成本、高质量、超客户满意度。
神州数码的ITIL尝试
庞爱民:神州数码的ERP系统、OA系统、技术网络系统都已经建设完成。2002年以后,大规模的项目已完成,这时IT部门从项目运作转变为服务运作,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我们了解到ITIL。那个时候,ITIL已经引入中国,2002年开始,我们就把它引入到神州数码,取得不错的成绩。
对于ITIL,我们是这样做的:先消化理论,再固化,用IT技术把ITIL流程电子化;第三阶段是优化。
实施ITIL到现在有五年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说,用户满意度从2002年66%达到2005年的88%。内部用户的人均IT成本,从2002年人均680元/月,下降到2006年的420元/月。32人的IT服务团队支持的用户量在2002年为2600人即人均为80人,而2006年用户量已经发展到6000到7000人, IT知识团队只有40人。也就是说,人均支持量从2002年的80人到2006年的150人,效率、效益都比原先有很大提升。
ITIL的实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要分阶段来实施。例如,第一阶段,可以实施一些花钱少、见效快的模块,像服务台、突发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还有服务器管理,这些模块必须要在第一阶段实施的。
第二阶段可实施一些投入比较大,或风险比较高的模块,像安全管理、IT服务的硬管理等。像神州数码从2002年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只实施了六、七个模块。
本土化ITIL的思考
庞爱民:2005年12月,ITIL正式成为国际标准ISO20000。ITIL是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但是,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仅仅是告诉你做什么,而没有告诉你怎么做?这是第一点不足。
第二点不足,就是ITIL是面向服务的。实际上,服务的载体应该是系统,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技术的环境,但是ITIL最核心的IT服务管理理念,没有告诉我们怎么面向IT系统做管理。
ITIL实施五年多之后,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实施ITIL最多能把“救火”做成一种服务,也就是说,用户出了问题,服务台可以把它接收进来,但是,当它进入流程,一线引入的突发事件引入到二线、三线,之后就是微机管理,微机管理后会变更,这是一种被动式的服务,往往是用户发现这个问题,然后IT服务商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只有通过加强系统运营管理的建设,也就是说,后台要对最终的软件、硬件、通信环境做主动监测,才能在用户之前发现这个突发故障,在影响用户之前,解决这个突发故障。
通过系统运营管理建设,能把服务从被动做到主动,而这个恰好是ITIL所没有反映出来的。
当然ITIL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当前它是2.0版本,今年底可能会出现3.0版本。那时,它可能会把系统运营管理的这种思想集成到ITIL里面去。总之,ITIL对我们的指导作用是最大的。
企业如果按照ITIL思想去建设IT团队、流程,那么成效是非常明显的,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