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提倡的管理观。
我理解的管理观包含三点:一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二是管理是一种分配;三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一、用绩效说话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实际运作中就是要功劳,不要苦劳;要关注能力,不要关注态度;要关注才干,把品德作为基本的条件。
人们关心态度多过关心能力。企业考核指标中,考核态度的指标一定多过考核能力的指标。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例如:一个企业两个人,一个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一个准时上下班。结果,加班员工得到表扬。我觉得加班只能说明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作量确实多,一种就是员工能力确实不行。
在德与才的取舍中,人们希望德才兼备,如果得不到就先德后才。但我们必须清楚,才干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在两种情况下,我们以德为先:一是招聘的时候,要先看德,选择价值判断和道德认同上跟公司一致的人;二是晋升的时候,德比才重要。除此之外,才比德重要。因为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
二、等边分配法则
管理是一种分配,把责任、权力和利益分成等边三角形。分配要成等边三角形,人有多大的能力,心有多大的责任,就给他多大的权力。
很多管理者喜欢把权力、利益留下,把责任分出去;有一些管理者把权力留下,把利益和责任一起分出去;也有的管理者认为责任和权力以及利益都应该留在自己的手上,根本不做分配。这些管理观点都是非常错误的。分责是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说你负责任就好,而是要让所有人一起来承担责任,这也是管理的分配含义所在。
三、经营大于管理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就是经营定位决定管理定位,要确保管理水平匹配经营水平,千万不能够让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
管理与经营是企业的两个面,经营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
在目前的环境下,我认为经营上和管理上“对”的事情只有四种:一是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时,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二是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时,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三是要把服务做好,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流程管理;四是柔性化管理。
向上管理 向下负责。
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会认为管理是向下,而负责是向上的。我觉得应该革新我们的管理思维定式,正确的思维定式应该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向上管理:管理自己的老板
为什么要向上管理呢?因为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获得资源,资源在上,所以要向上管理。向上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并培养良好的工作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迎合上司的长处,尽量避免上司的短处。主要是处理“我或我的下属怎么做才能使上司的工作较顺利”这个问题。
向下负责:为下属提供机会
向下负责包含提供平台给下属,对下属的工作结果负有责任,对下属的成长负有责任。向下负责的核心是发展下属。发展下属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提供工作团队清楚的方向感与努力的目标;二是鼓舞下属追求更高的绩效;三是支持下属的成长及成功;四是建立合作关系。
集体决策 个人负责。
管理上的一个错误逻辑是个体决策,集体负责。我认为正确的逻辑是个人负责,集体解决。
集体决策使组织最优化。集体决策也许不是最好的决策,但却是风险相对小的决策。做到有效的集体决策需要团队的智慧,至少需要满足这样一些条件:相对少的人数并能够互相信任、互补的技能、共同责任感基础上的具体目标和共同的工作方法等。
个人承担责任乃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做出的严肃承诺,是从两个方面支持集体的保证:责任和信任。集体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责任可以用来检验集体目的和方法的质量。请大家注意,决策是要有机制的,但是这个机制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承担责任。如果做决策的人不用负责,负责的人却没有机会做决策,这种分离会让决策出现问题。
组织解析
当商业环境处在混沌状态,不确定性成为组织的常态的时候,如何理解组织,使组织变得有效尤其重要。 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效率。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在今天谈奉献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不合时宜,但我认为如果要理解组织内的关系,真的就要理解为奉献关系。没有奉献作为基础,组织关系是不成立的,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是相互付出的关系。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组织才会真正地存在并发挥作用。
奉献关系所产生的基本现象是:每个处于流程上的人更关心他能够为下一个工序做什么样的工作;每个部门都关心自己如何调整才能够与其他部门有和谐的接口;下级会关注自己怎样配合才能够为上级提供支持,而上级会要求自己为下级解决问题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