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类极端的,一个是优秀的极端,另一个是相反的。剩下的那些人没有被看为优秀的直接录取的,和没有被认为是不合格的,也就是中间状态的,大多数同学要参与整个的加权平均分配,这个就几个方面,笔试占50%,面试占50%,这其中就有一个背景分数线,这个背景分数线就是刚才我提到的材料分作为参考,甚至可以说就是唯一的参考,因为没有电话访谈,不知道你其他的背景问题。北大商学院直接就认为你提交的材料就是真实可信的,当然一旦你有虚假信息这个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所以显然这一点是认可你的。
但是就在你提交的材料为基础的情况下来给你进行分数的加权,包括刚刚已经讲的你的教育背景,这个是没办法有技巧的,也不需要技巧。你是南京大学2000年毕业的,那就是南京大学2000年毕业的,毕业的专业跟这个都无关,关系不大,毕业的院方是排在第一位的。基本来说就是那么十五六所大学是得满分的,就是说本科是北大毕业的、清华毕业的、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等,大概十五六所。后面我们老师讲话的时候会告诉你们,哪几个在院校方面就给你满分,这个没有办法,是教育背景。
工作背景,你如果是世界五百强、外企这样的公司,以及国内顶尖的企业里面,那又是一流档次的,工作背景环境又不同了。因为商学院相信,将来MBA毕业之后也是做企业,你能够进大公司反映了你受到了企业的认可。当然这是公司,其次就是你的职位,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你的职位变化。假如你是当某某部门的经理,当了7年还是部门经理,对不起,你工作背景这一块肯定受影响了。你当了7年的部门经理没有办法嘛,证明你肯定在这方面工作能力有限,这是材料里面要反映的。
工作业绩,我想可以放在后面的时间里面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来这块。
我把大家可以分成三个类别,这三个不同类别的同学在准备这方面材料的时候情况是不一样的、方面是不一样的。这是准备材料这块,以及刚刚讲了一下有关的面试信息。
我想从1997年MBA进行全国联考至今,10年的时间,北大的面试一直都是这样的,是所有商学院里面最重视面试的一个商学院,而且北大的面试是相对来说最想把大家往这种商业方面培养的这样的目标去选人、贯彻这样原则的。
面试的规则、流程,在2002年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情况,进到面试的房间之后进行1到2分钟的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之后,面试官一般都是3到5个,面试官会及时的提一些问题,当然也有抽签的抽问题,那里面有信封,信封里面已经准备好了20多个问题,先抽出一个把题目读给老师听,提出之后老师会提醒你请你思考一分钟左右然后回答。这是2002年的情况,这样大概会抽三次题目,你就回答三次。
2003年开始引进了小组讨论,自我介绍还是需要,提问的去掉了,让6个人、8个人一组进行案例讨论,给你一个案例,我相信这个大家从各种媒介上也已经了解了这样的情况。2003年、2004年、2005年又是这样。2006年去年的MBA考试又去掉了小组讨论这块,又回规到了2002年之前的模式,就是自我介绍,然后就是提问,大概每个人15分钟以内面试就结束了。
北大自从97年面试以来,你可以上网查到自己面试和笔试的加权分,每一年大概都在70多分吧,比如我那年是75.12分,这是最低的分数。当时我们在光华办公室查分数的时候,面试一个礼拜之内就会出分数,很多同学查到,我当时还是亲眼看到一个女同学查到得分数是75.11分,就是0.01分之差,当场就哭了,0.01分在哪里挪不过来啊,逻辑多考两个,写作字写漂亮一点,或者面试的时候坐的端正一点,甚至大胆的说出一个观点出来,反正现在知道考不取了嘛,玩笑啊,就是这个意思,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无论团队面试和个人面试都涉及到一个自我介绍的内容,很多人说自我介绍还需要准备吗?现在我想也是,我们在面试辅导班的时候,从02年、03年一直到现在,我们试验都没有停过,自我介绍会成为很多同学的拦路虎。为什么呢?他自我介绍的准备方面不知道一分钟内要说些什么信息,有些同学想把自己精华的东西都揉合进去,结果自己在场外准备的时候写的很好,结果一讲总是讲不完,就是一分钟之内在场外准备的多于场内要讲的,这个是很多同学犯的通病。
另外,就算在一分钟之内能够有效的组织语言,但是关键信息不一定透露出来。
第三方面,就算是关键信息透露出来了,但是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可能语言的表达工夫就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弊端来了。而很多考官,尤其是只进行个人面试这一块,不进行团队面试的时候,自我介绍就很重要了,因为你回答问题是很难看得出来你的演讲技巧的、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个时候你是可以停顿的,你也可以思考。你说你自我介绍的时候自己再去思考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老师是肯定知道的,你如果不有备而来,不行。你对一件事太不认真了,这么重要的事你肯定是应该有备而来的,这是考官心里想的。当然这有备而来不是说要你去参加辅导班,这是考官心里的想法,但我们也不希望你们不参加辅导班,那是因为这是一种简单的博弈,商学院肯定不希望你经过培训,这就犹如ETS和新东方的关系是一样的。美国的考试中心肯定不希望有中国的新东方,但是新东方造就了很多的托福和GRE的高手,以至于前几年不是出现了GRE和托福考了满分的美国各大高校不要,说你这个可能是新东方出来的,这就是一个博弈,你要考不过根本就没有资格申请。其实我觉得一个好的辅导就应该把辅导的痕迹去掉,就好比我们在自我介绍这块,我们要到什么程度呢?通过训练要让我们的同学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感觉是有所准备,但是这个准备通过你表达出来是自然的,不是在背诵你的演讲稿,不是在背诵你准备的自我介绍的文字,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这是比较好的。
这里给大家列一个提纲,因为你现在可能也不会太认真的去深究它,等到你拿到面试通知书的时候,我想你对每一个字都希望理解一下我写这个是什么意思,所以这里看一看就可以了。
这块我想略微的给大家讲一下,因为我觉得清华提前不代表北大就不提前,也许在你考完的时候立即通知你,过年之前提交又怕来不及了,来个突然袭击。我讲这个既对你的面试表达有用,也对你的提交材料是很有帮助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怎么准备你的材料,分三类,哪三类?
第一,一流的MBA侯选者具备的特质,从工作上来看就是这三种,在外企的部门任经理以上的职务,在国企的高层,要么是私营创业者,当然小有成就。这三类人是光华特别欢迎的,在工作背景上会被列为一流。
工作方面相对次之的就是,有五年以上的工龄,跳槽跳的并不多。跳槽跳的少还是有好处的,我们02那年竞争非常激烈,3千多人50%的淘汰率,50%的淘汰率之外还有了B线,现在的B线就是从02年开始发明、诞生的。我当时跟大家讲过,为什么北大会有一个B线?就是那一年,那一年干吗呢?有一个同学是在北大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了,读了14年的书,而且还去了信阳军事学院军训了一年,跟北大有关系15年,然后考MBA,考了一个265分,我们那一年的起分线是270分,国家线是250分,那一年说全国线是250,他是265,没有进光华的线,怎么办?也许就是他感动了光华招生的负责人。当然了,也是因为那一年竞争激烈,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报考,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比较优秀的人去报考。在这之前公布了一点,前50名是免面试的,现在又不能取消这个。笔试考了前50名肯定有些是不适合读MBA的,当然也是从那时候取消了前50名免面试,有了个B线就能够更多的把一些优秀的人录取上来。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是在一个国有企业里边任职了8年,他的考分也一般,他是271分,不是一般,就是低。而且我们在上学的过程中就知道,实际上他的表达各个方面都是相对比较次的,就是和普通的、一般的平均水平来比。但是他在那么激烈的一年考进去了,后来我们了解到,他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工作背景,他在一家国企里边,是江陵,那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没有跳过槽的同学。
这两类人分别怎么准备的?第一类人就是外企部门经理以上的,他们准备的时候更多的突出的谈自己的管理业绩,因为你已经是部门经理了、你已经是国企高层了、你已经是创业者了,你已经接触管理这一点了,是全面接触的,所以你可以谈管理业绩。而MBA人才本身在选择的过程中商学院最看中的就是管理业绩这块,你已经出业绩了比什么都有证明力,证明你是一个有管理素质的人。
第二类人就是刚才我说的,跳槽比较少,工龄在5年以上,企业也比较有名的,但不一定担任到部门经理、担任到高层,这一类人是第二类人,更多的是谈自己的工作业绩。你已经取得比较好的工作业绩,不是管理方面,因为还没有涉及到更多的管理,你可以谈谈你的工作业绩这一块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且你具备了成为管理者这样的一个条件,甚至马上就要晋升为某某层次的管理者。
第二类同学,就是毕业时间比较短的,一般在三年左右,不超过五年的同学,这两个业绩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少的,最好不要少涉及,尤其是刚好满足了报考条件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实际就是工作了两年,到今年的9月份满三年,这样的一部分同学很少有什么业绩可言,谈什么?谈你的管理潜质,可以谈你对管理有浓厚兴趣。怎么去表达你有浓厚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你直接说出来,这个怎么表达?就要自己去揣摩一下。比方说某某行为是体现了管理行为的,而你对他如醉如痴,你对它如何如何,这是实际上就已经告诉考官你这个人对管理特别有兴趣。比方说一群人在一起,你总是躲在角落里,马上要出发了这里没有人组织,也没有选出组长,你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的,你对管理不感兴趣。反之,另一类人这个时候就想站出来,召集大家,是统一行动,咱们计划计划,有个时间、有个目标,然后大家统一的有一个步调,你总是有这样的想法,这不就证明你对管理感兴趣了嘛。
这好比我们进商学院之后,北大的王建国教授就跟我们说,在我们全部的MBA新生入学的课堂上就说,如果你没有野心你就可以走出这个MBA的课堂。后来我们竞选班干部和MBA的干部,院长就发话了,我们从来不干涉同学们的竞选,连班主任都不干涉,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你都没有当领导的欲望干吗读MBA啊。所以可以在这方面谈,你有管理潜质、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没有什么业绩,但是你具备了这样一个特点,你又比别人在某些素质上相对有比较优势。
无论你是哪一类同学,你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按照下面的三种办法去运用你的语言去表达,效果会比较好。因为你在跟别人讲的时候不是在读一份东西,是在跟他做思想的交流,尤其是小组个人面试和考官的时候,你要跟考官交流思想,你回答的问题不是背下来的,而是我现在思考,有思路的,而且这个思路我现在跟考官进行一个交流,要有这样一个姿态。在说到动情之处不妨以情感打动考官,为什么呢?这个方面情感的交流,且不说情商有多重要,对考官来说这种情感的打动实际上就是让他喜欢你,如果他喜欢你他觉得你就是一个可以来读MBA的同学,没说的,你面试成功一半了。
还有一种别忘了,面试过程中不要没精打采,一定要有激情。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也是我们光华的一个同学,你们可以到网上去找一找,他是飞鹤乳业中国区的总裁,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报MBA的同学,并不是杨元庆这样的已经取得成功的人来镀镀金,不是的,像我们同学一样,经过了模考、经过了准备,他考了280分,分数不高,他录取到光华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激情,他面试的时候非常有激情,他讲话的时候掷地有声,他是广东人,满口的广东普通话,但是给人一种特别有激情的小伙子,长的比较瘦小,他是靠这种激情打动了考官。而且他的激情帮助他事业成功,他进飞鹤乳业,他毕业那一年做实习的时候是给大家做咨询,其中就有飞鹤乳业刚刚进出中国东北的一个小县城的一个小厂,那个小厂是卖乳品的,一点名气都没有,连LOGO都没有,现在飞鹤乳业的LOGO就是他设计的,设计完之后整个营销方案是他做的,做完之后美国人就过来了,过来一看可以,方案做的很好,做得这么好你过来当总经理吧,你来执行吧,结果他就开始干了。这一干,好家伙,两年之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支乳品行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中国的驰名商标了,当然他自己的年薪也是目前整个光华无人能比的。如果把股份算上去就更没法算了,当时他进去年薪是100万,大概还有5%的股份。而且公司从一个小长厂去年成为上市公司了,在纳斯达克上市。
剩下的以后再讲,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刘克平(北大04级MBA):吴暑实际是我的老师,因为他是02级的学员,我是04级的学员。我现在还称他为吴暑教练,他当时给我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所以借这个机会我还要郑重的向吴暑老师表示感谢。
华章组织的面试我也当过面试官。我发现面试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面试的时候有几个主考官还有几个副考官,所以你们的表情他们是会看到的,也许主考官在跟你交流、说话,但是你的反应别人会看到。我现在看大家都比较投入,大家已经在这儿坐一天了,刚刚吴老师提到了一个特点,一个非常好的管理者有一个必要的素质,就是他有强烈的成就的欲望,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成就的欲望他是不会花大力气很投入的、不惜代价的去做一些事情,包括咱们备考MBA。所以我想如果大家到最后这个环节了,应该说成败在此一举,笔试然后就是面试,笔试更多的取决于你的基本功,面试有很多技巧。所以一定要抓住最后的环节,把这个事很快过去,要不然好多人有家不能回,搞的还挺辛苦的。我就看有很多外地过来的考生确实很辛苦,条件也比较简陋。
面试过程中我发现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
第一个字“怕”。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这种场合,有一种本能的惧怕。我觉得怕不是坏事,表明你这方面可能需要加强,会给你一种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所以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必胜。最好的方法我觉得就是参加面试的培训班,亲身去感受感受,让大家给你挑挑毛病,当时我也是这么做的。有了这个场景的训练以后,你会觉得你跨入面试考场的时候你心里已经很从容、很坦然了。
第二个字“慌”。像我碰到的有些考生一进考场几个人往那儿一坐,主考官几双眼睛同时盯着你的时候,他会变得脸红,有的人连脖子都红了,像喝了酒一样,说话结巴,说话没有条理,还所答非所问,手不知道往哪儿放,目光不知道往哪儿停留。这些不适当的反应表明了大家心里慌,这种慌对我们管理者来讲是不应该的,但即使你是处于刚刚吴暑老师说的最有潜质的那种类型,但是这些基本的心理素质还是应该有的,所以这是一种锻炼,没有什么良好的方法,只有锻炼,通过这种场合的历练使你逐渐的在那种场合下适应,能把自己调试到比较好的心态。
第三个字“懵”。他不知道主考官到底要考察他什么东西,主考官的问题是有目的的,他提出问题以后我不知道他到底想考察我什么东西。比如问的问题是为了验证你的材料中是不是有虚假成份,如果老师觉得你这么几年的工作经历就能干这么大业绩出来他可能不相信,不相信他在个人面试中可能会找问题问你一下,这是有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