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自考“美学”串讲资料

自考“美学”串讲资料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1-6
 名词解释
  美学
  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并通过艺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悲剧性
  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剧的实质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主体的感性生命虽然被摧残,但正义精神取得的了胜利。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悲剧和喜剧作了如下评价: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喜剧性
  以笑为标志,反映了人类多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人类生活和意识中的重要美学范畴。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引起人们的笑,笑是喜剧性的最显著特征。喜剧性的笑有三个特征:⑴它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⑵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⑶笑要有共鸣。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阐述: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联想
  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联想具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类型。接近联想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空上相当接近的由甲及乙的联想过程及情感反应。相似联想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相似,促使人们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对比联想是某一事物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强化对两种事物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审美态度(心理距离)
  要能跳出实用的生活之外,对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了这种距离,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就能反映到艺术创造中,因而创造和欣赏美的艺术。审美态度是指审美的发生依赖于主体对对象保持一种非实用的、无功利的心境。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在1912年提出的“心理距离说”正体现了对于审美态度的高度重视。
  表现说
  这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源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主体情感的表现。在西方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等。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也可以划为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是一大进步。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仍然是片面的。
  有意味的形式论
  这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他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艺术敏感
  指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产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敏感常常来自艺术家多愁善感的特质以及长期修养对他们的培养。
  艺术意象
  指艺术中的审美意象,是建立在艺术品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非现实的,能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意体系,是艺术品的中心。我们主要从结构、生成、类型、物化四个方面来把握意象。在结构上,意象是意与象的表象系统;生成上,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类型上具有仿象、喻象、兴象、抽象等类型;物化就是物态化,是把心理层次的审美意象赋予形式符号,使之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过程。
  贺拉斯的美育观
  贺拉斯是古罗马的诗人、文学理论家。他提出“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就是要把教化融化在快乐之中。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美育既要符合艺术规律,体现审美魅力,又要产生教育作用,体现了美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特点。
  席勒的美育观
  德国19世纪美学家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的美育观具有以下五个要点:⑴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⑵主张通过美育拯救社会,美育能将理性引入政治立法。⑶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方能构成完美的人性,而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正是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⑷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意义,认为它是拯救社会的药方,无疑是片面。⑸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毕竟不能取代社会实践的作用。

 简答题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艺术是美学的研究的对象?
  答: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美学之所以要把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人类审美活动的范围很广,审美的具体对象也很多,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这些对象当然都是应该研究的,但在众多的对象中,必须有主次之分,这个主要对象应该是艺术,只有抓住了艺术,才能进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等问题。这是因为:
  ⑴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有关人类审美意识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具体的表现。
  ⑵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为,它最能代表审美的特点。
  ⑶艺术是高级形态的美,抓住艺术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种审美对象的特点。
  ⑷抓住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说探讨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不那么容易?
  答:审美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美感活动的奥秘,值得探讨。但是探讨它并不容易,存在诸多困难,原因主要有三点:
  ⑴它隐而不显。尽管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体会得到,都会觉得这个对象很美,可是这个美到底是是什么呢?这又会是那么难以表达,难以说清,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个意思。
  ⑵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刚才明明使人觉得很亲切、很美,可是转眼之间,又会给人另一种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⑶它的差异性特别大,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明明是同一个对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个人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
  ⑷当然,我们说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着不能把握,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简述艺术的多元功能(也可能只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考)。
  答: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赏来实现的,包括十一项功能:
  ⑴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或侧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⑵娱乐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因而与游戏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如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等。
  ⑶认识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识见,开阔眼界。如《荷马史诗》中提供了丰富的古希腊历史资料,是人们认识那段历史的重要参考材料。巴尔扎克小说中描绘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们认识当时法国社会的重要参考材料。
  ⑷道德教育功能。指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呈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如卢梭德教育小说《爱弥儿》,对读者进行了打破陈规陋习,张扬个性的教育宣传。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通过描写小说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历程,可以引导读者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⑸宗教感化功能。指以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种感化作用。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感人至深,具有精神渗透的作用。
  ⑹思想启迪作用。指艺术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宏阔的气势和洗练的语言,向读者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五四”运动时期一大批揭露专制制度“吃人”本质和张扬个性解放的作品,都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⑺政治宣传功能。指借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某些政治功能、观念、理论等。如茅盾的《子夜》通过艺术描写,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宣传了无产阶级必然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观念。
  ⑻心理平衡功能。指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是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如观赏喜剧可以冲淡人们的郁闷心情,保持情绪的稳定。
  ⑼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小说《人到中年》引起领导人对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从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中,诗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⑾商业广告功能。这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答:美育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⑴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系统为教育内容,美育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
  ⑵由于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而美育和智育还是有着天然的联系。审美内在包含着的认知能力,在这一点上审美也是一种认识,并为认识能力奠定基础。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简述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答:美育通过审美方式感化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审美本身也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也存在着区别。
  ⑴美育不仅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也通过自然、社会教育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范围比艺术教育的范围更宽。
  ⑵艺术教育也不仅仅为着审美教育,还为了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自考“美学”串讲资料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