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模(摹)仿说:由古希腊使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有二种观点:(拍拉图认为模仿是不真实的,是虚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通过模仿可以反映现实的本质)。表现说:标榜“自我表现”,强调天才、想象、直觉。
42、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由意味的形式’”。
43、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44、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艺术品具有人工性;是精神产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具有精神性;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有意象性。
45、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符号学美学将其分为二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
46、艺术品是由(书中的观点):(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3)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最关键的是通过物质实在创造符号形式,在符号形式中创造活生生的引起读者美感的意象。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是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4)意境超验层:即某些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品所能达到的意境,即: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罗丹的《思想者》。艺术品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
非现实
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
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
现实
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
47、意象的主要类型:1)仿象:注重外形仿真。2)兴象:是以客观现象的物象为引导,启动自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联想而产生的,是心中之想。3)喻象:是比喻性的,往往要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某种观念和某种情感,特点是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4)抽象: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48、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
49、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通过形式符号在直观层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直观了解后,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使重建的意象得以实现,要全神贯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50、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贺拉斯”。
51、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52、美育的特点:是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愉快的、不可抗拒的、愉悦的、陶冶性。美感可以超脱生活中的功利,但却不能超脱心灵和道德上的功利。
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
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
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人发笑。斯宾塞进而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用乘讹来囊括一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人悲痛。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二种)
简答题:
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
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命题。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美的东西即是漫无边际的,但是往往又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无所不在,又无处存在。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3、有我之境与我无之竟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这二种意境在东西方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中国艺术则强调物与我的交融。
4、谈谈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
一是二者有别。“技”是指具体的艺术操作技能或技艺。“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所以技、道是有区别的。二是技、道的关系。道借技现。三是道、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道兼于天”,所以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一的境界。
论述题:
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其特点是:第一,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第二,美感离开不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第三,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第四,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艺术家运用经过特别训练的感官来感受和描写世界的美。
「实例1」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第一,这种颜色的应照,唤起了诗人的美感,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人主观的反应。第二,罗裙与荷叶的绿色及人面荷花的红色,刺激诗人的视觉,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激发。第三,诗人敏锐的捕捉住裙子与荷叶,人面与荷花色彩的相通处,显然在这种美感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到客观世界的红绿相应成甜趣,歌声甜美动人的美,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王昌龄善于捕抓日常生活里的这种美感,加以表显,写出了优秀的诗篇。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实例2」李白《赠汪仑》“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仑送我情。”第一,正是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仑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二,踏歌声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诗人的耳中,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刺激。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了汪仑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
(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例如:苏东坡《答谢师民书》写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正表明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实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集中揭示了美感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特点。一方面诗人主动的感受着洞庭湖美景,借景抒情,表明,美感并不神秘,而是具有自觉性。另一方面,这种美感,又是突如其来的,不期而至的,更难以选用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妙处难与君说,这表明美感具有非自觉性。可见,美感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张于湖的美感,是他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一方面,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主的感受美的能力,这使得他的美感具有自觉性,巧妙地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具体的美感的产生又受到客观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限制,他自己也未能想到自己的洞庭湖之行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美感,可见美感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美感具有非自觉性。由此可见,美感活动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实例2」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尤其是最后两句,陶之所以能过一种超凡脱俗的淡泊生活,并从中获得美感,重要的是由于他即有一种惯长的高远心境,‘心远地至偏’,表明美感总是自觉的,即是主体明确地意识到的,是他主动去追求的,同时,竟管主体可以明确地意识到,但这种美感何时发生具体状态如何,传达方式如何,却又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无意识的,欲辩已忘言,从而美感也具有非自觉性。可见,美感活动往往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实例二:宋人张于湖(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尤其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集中揭示了美感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特点。一方面,诗人主动地感受洞庭湖美景,借景抒情,这表明美感并不神秘,而是具有自觉性;另一方面,这种美感又是突如其来的,不期而至的,更难以选用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妙处难与君说。这表明美感具有非自觉性。可见,美感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统一。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张孝祥的美感是他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一方面,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主的感受美的能力,这使得他的美感具有自觉性,就是他巧妙的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他自主的感受美感的能力。另一方面,他的这次具体的美感的产生,又受到客观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限制,他自己不知道他这次游历洞庭湖能产生如此经久难忘的美感,这种无可预期的,所以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次洞庭湖之行能产生这种强烈的美感。可见,美感在此时到来具有不可预知性,从而美感具有非自觉性。可见,美感活动往往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3、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丑的如此精美’的原因。(丑的美学意义或审美价值)
“丑得如此精美”是法国著名雕像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尔说得,他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欧米哀尔)后发出了如此的赞叹。欧米哀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妓女,以至于诗人维龙歌颂她,称之为‘美丽的欧米哀尔’,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生活中的美,在罗丹的手中却又“丑的如此精美”,变成了艺术中的美,几个转折,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曲折的关系。1)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是艺术美的对应面,其外在组织形式零乱,违背自身发展规律,使人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2)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⑴以丑衬美。⑵世界的发展依赖于丑的刺激。⑶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⑷艺术可以化丑为美。3)罗丹的《老妓》被评为“丑得如此精美”,有力的论证了上述观点。它之所以丑的如此精美是因为如下理由:⑴艺术的美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美,而在于艺术的独特的审美创造。⑵罗丹把生活丑改造成艺术美不是直接的把丑妇变成美妇,而是把丑妇变得更典型了。⑶罗丹运用艺术手段去表现丑,有助于欣赏者明辩美丑,从而反过来产生美的感染力。这表明生活丑与艺术美形成辩证的关系。第一,一方面,两者在本质上不同,另一方面互有联系,这就要求艺术家具有三方面的能力,赋予独特的创造性。第二,提示丑的本质,产生美的感染力。
4、谈谈美育、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总论:美育与德育、智育、区别在于教育方式不同和最终目的不同。德育、体育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入门的体质。美育则不同,它的教育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即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德育、体育的目的是现实功利的,而美育的目的是超功利的。同时美育与德育、体育又是有联系的,具体阐述如下:
美育与德育和德育的关系:美育与德育是人类教育的不同形式,但是美育与德育有区别:德育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追求社会的普遍道德。目的是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的普通道德,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比起美育来,德育是需要人的理智和意志才能实现的。德育主要依据的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美育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它主要是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陶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联系在于人的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即使是强制性的道德教育也最好依赖于审美的感染。美育与德育又是有联系的。从个体角度看,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德育的因素。美育是德育的必要的基础,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美育的感动中,人往往就会产生一种向善的动力,使人自发的实现善,使得道德人格的塑造不仅仅限于理智与意志的范围,而且扩展到感觉和情感的领域。
美育和智育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目的不同(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以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 过程不同(智育的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美育主要以形式-情感为特征,主要是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 性质不同(智育本质上是由外向内的输入,缺乏内在的自发性。美育总是在适应着不同的情感生活需要,把知识的传授与个体生命需要内在结合起来)。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而智育则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联系: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必然联系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促进;人的审美能力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感悟能力,它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对于智育而言,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