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欣赏钢琴曲《命运》
必须有钢琴这样的物质存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钢琴演奏出的音符旋律组成了《命运》曲,这就是形式符号层。而创作者在《命运》曲中所蕴含的悲怆的崇高美意象就构成了意向世界层,这是我们可直接感受的。当我们在激动的心绪平息后,细细体会,感到命运的无常,人与名誉抗争的毅力,这就进入了意境超验层。四个层次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如下表),缺一不可,贯穿其中的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即通过艺术家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
↑ 非现实┨
∣ ┖─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
↑
∣ ┎─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
↑ 现 实 ┨
∣ ┖─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
4.意象的结构
意象是一种非现实的心理存在,是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辨证关系,"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只是客观表象,而不是审美的"象";"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布满了意的线条构成了生动活泼的审美意象。
5.意象的生成
意象的生成并非是"意"与"象"的机械相加或拼凑,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意向和想象。
意向是构建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曲折折的融合,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是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
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向具有的突破现实的种种限制,将记忆表象自由地加以综合、重组、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意象的特性。它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和思想、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
想象与意向结合,在超越一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6.意象的主要类型
意象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可有四种类型:
(1)仿象 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在仿象中,"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2)兴象 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使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主要特点是"天然"、"隐蔽"。我国古典诗歌中赋、比、兴中的"兴",便是典型的创造兴象的方式。
(3)喻象 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如以梅、兰、竹、菊象征士大夫所标榜的洁身自好、清高自许、孤芳自赏的人格。
(4)抽象 指创造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为进一步理解意象的类型,可见下图:
意象的类型 主题与对象世界的关系
仿象 模仿
兴象 比兴
喻象 比喻
抽象 升华
7.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1) 虚拟性
虚拟性是一种非现实性。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它甚至可以表现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东西;即使表现现实世界中已有的或可能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
(2) 感性
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题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3) 想象性
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生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 情感性
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的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它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
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这是意象与意境的一致性。
然而二者毕竟不属同一层次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首先,二者说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范围较确定,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所以,境界有审美的,亦有非审美的,如道德、宗教、学术等境界。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9.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1) 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艺术品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先是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接受主体在对待艺术品这一精神产品时,在作品中意象的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 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在鉴赏艺术意象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斥消遣娱乐、认识效应、道德教育、思想启迪等功能同时发生。贺拉斯所说的"寓教于乐",是指寓教育功能于审美功能中,通过审美功能的实现间接地实现教育功能。
(3)应当恢复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审美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遗忘、甚至有意贬低。如"文革"与"文革"前十七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艺术的审美功能遭到了曲解。虽然人们一般把艺术功能归结为认知、教育、审美三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而忽略审美功能;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艺术的政治宣传、教化功能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而审美的功能却被打入冷宫,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反对艺术的"唯美主义"或"艺术至上主义"。但在我国的艺术和审美实践中,忽视审美这种不良倾向根深蒂固,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应重视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作用。
三.分析阐释题
1. 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谈意象的虚拟性问题。
意象的虚拟性是一种非现实性。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它甚至可以表现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东西;即使表现现实世界中已有的或可能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
但这种非现实性并非是任意的,其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怀。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是客观存在,本无人一样的性情,但作者通过富有情调的审美的思维方式,把青天拟人化,人可以与它交流,并且以人的情怀去揣度它。认为天上也与人间一样是有宫殿的,并设想那里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那里起舞娱乐,一定没有人间这样欢乐、有趣,那里一定是非常孤寂的。在人间这个世界里,虽然有悲欢离合,但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不应该有什么遗憾。作者借对虚构的青天的景致描写与揣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验。
回答这种理论联系具体事例的问题时,应注意分步骤周全地回答。首先应透彻地分析清楚理论,如上题意象的虚拟性问题。然后对具体事例做简单地理解分析。再将理论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用理论去解释事例。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糊涂一片地回答,造成答案要点的遗漏及混乱。
2.结合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谈谈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虚拟性、感性、想象性、情感性。
"黄河远上白云间",写作者由下而上眺望滔滔不绝的黄河印象,说它"远上白云间"本身并不是真实的情形,而是主体通过特定的心境对对象的感受。并非实景的客观描写,带有虚拟性。一个"上"字,把黄河给拟人化了,写凉州的空阔、辽远。再加上"一片孤城万仞山",突出强调孤城之孤,在万仞山间,更显得地势险峻。这种黄河、白云、孤城和山等一个个景致,显得很感性具体,读者不加思索,就能领略到周围的景致,体味到其中的情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以杨柳这一传统用来赠别的物象,来说明玉门关外春风不度的苦寒气候与悲凉心境。人生的感概融汇在字里行间。通篇通过边塞景致的勾画,表达出作者在边关无限的离情愁绪。寓情意于景象之中,虚实相生,创构出抒泄作者胸臆的意象,从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边关思乡画面。
3.举例说明意象物态化和生产的过程。
(1)基本原理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生成。
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过程中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其次,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意象物态化与意象的产生是同步的,离开了物态化,也就没有了意象。其三,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而艺术品的产生,也就是意象的意义与符号形式的结合。其四,艺术意象的创造与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艺术意象变为现实的艺术品,从孕育到艺术品的物态化和物化,把"胸中之象"转化凝定为"手中之象",需要通过种种必须的技巧与操作来完成,这就属于"生产"的范围。审美意象虽是艺术品的核心,但它是精神性的,只存在于主体的心理活动中,还未显现为形式符号,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中。这与艺术品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意象必须经历物态化和物化的过程,才可能凝定为艺术品。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过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即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也还不是物质的实存。
意象的物化则是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如用画笔、颜料等尚无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纸张、铅字等将文字化的文学意象凝定下来等。
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存在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
(2)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创作活动中。
春和景明,画家在虚静的心态下,以闲适的心情观览万物,这时,一枝早发的桃花忽然激起了画家的感动和创作冲动,由画家个人经验和阅历所形成的情趣与这枝桃花的品格在无意之中,物我交融,具体意象遂在画家心中形成。这种经历、品格、情趣、性情在其心中凝于一枝桃花的色彩、形体之中,这就使画家心中之象获得了物态化的可能。于是画家用笔墨将桃花勾勒出来,将其心中之意喷泄其上,凝固为画中桃花的生气、神态、当画家放下笔时,意象生产过程已完成。它通过物态化和物化的形式,导致了艺术品的产生。这就是一幅桃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