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笔记第三章(美感论)2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笔记第三章(美感论)2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1-6

10.情感在审美中的作用,情感和审美想象力的关系:
(1)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的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作用。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情感为基础,但审美情感主要是满足人们高级的精神需要。同时,这种情感从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中升华出来,蕴含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能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2)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情感是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的。人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感,是通过想象而得以满足的。艺术更是在情感的推动下,想象力作用的结果。
b.随着情感的变化,形象通过想象力而获得改变或夸大。想象力的作用,常常使对象变得不可思议,但却更符合人的情怀。合情而不一定完全合理,这正是审美感受的特征。
c.作为想象力活动的幻想,体现着情感的逻辑。幻想或设身处地,以假当真;或情之所至,化无为有。情感的体验是真实的,而形象则因情感而幻生。于事则无,于情则有。

11.审美中的理解特征:
  美感作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精神活动,其中必然包含着理解。许多艺术作品常常给人以人生的启迪,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理解因素。不过,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钱钟书曾这样比方审美中的理:"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无痕有味,体匿性存。"也就是说,理在美感里是融汇在情之中的。欣赏者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感性领悟、经由动情的途径获得这种理解的。

12.审美欣赏活动和"品味"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在于:
(1)都建立在感觉器官之上的。
(2)都难以用确定的概念来形容。
  区分在于:
(1)品味主要是一种官能上的享受;而审美欣赏是一种精神上的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
(2)品味有一些固定不变的物理规律;而审美欣赏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
(3)品味的差异性不仅有限,而且固定;而审美欣赏因是精神上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因而主观的差异性极大。

三、分析阐述题
1.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是如何实现对对象形式的整合的?
  审美活动中的知觉是把一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在感性之中体现了理性的高度,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表象则指感性的物质存在被转化为内心的印象。 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把对象从客观转向了主观,并且使得人们能动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客观世界,使得客观世界变成了人化的世界。知觉和表象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客观对象的形式进行整合:
(1)选择作用。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积极、能动地感受客观世界。其中就涉及到选择问题。审美时,人们的知觉常常根据自己的处境、趣尚、特定时刻的情感状态对对象进行选择。人们在摄影时,是选择朝霞,还是雨后,都体现了主观的情趣。有人喜爱色调敞亮的对象,有人喜爱幽雅、恬淡的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必然就有选择。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乃是在感受过程中强化了自己所感兴趣、所看重的优点,弱化了自己所不在意的缺点。这也是一种选择。
(2)意向作用。选择是有意向的。选择的意向与人的先天气质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有关。人们在高兴的时候,可以领略到小溪的欢腾,在忧伤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花的流泪。同一条大河,到底是在怒吼,还是在欢呼,与感受者的心境有关。同样猿声,到底是哀鸣,还是欢叫,也与感受者的意向有关。
(3)完形作用。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受对象时,要通过知觉对于客观外物的"形"起到"组织"和"建构"作用。这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了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它体现了感受的完整性。欣赏者在对象的景之中渗透了主观以情感为中心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整体感觉形象。
  这样一个情景交融的整体感觉形象,便不再是客观世界了。而是由客观世界转化而来的审美意象。

2.什么是通感?为什么在审美活动中会有通感现象,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
(1)什么是通感?
  通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面相互挪移,各感官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领域。这是一种辅助的心理功能。

(2)为什么在审美活动中会有通感现象呢?
a、我们感受对象时,虽然主要以某一对象为主,但实际上是从人的整体出发的,几乎各种感觉都调动了起来。
b、为了更好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要借助其它感觉器官的补充和帮助。如画中的所谓"湿",乃由视觉调动触觉印象的结果。
c、美感还借助于想象,特别是联想,将感受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到另一种感觉器官。《礼记·乐记》中的"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是以视觉的形象想象听觉的形象。
d、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可以产生特殊的审美感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闹"字,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甚至与触觉、味觉也有关系。
  通感虽有自身的价值,但并不抹杀各感官自身的价值,它只是一种辅助心理功能。

(3)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
  通感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感受之中,如以"甜"来形容歌声。"甜"本来是味觉印象,而歌声则是听觉印象。"望梅止渴"的典故,也是一种通感。士兵听说前方有梅子林,便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力,唤醒他们的味觉经验,于是口中能够生津,渴遂得到制止。马融《长笛赋》中"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贾岛《客思》中"促织声尖尖似针",便是为着调动读者的通感。通感的调动,必须借助于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力。你说促织叫声似针,欣赏者木然没有反应,便无法引起共鸣,同时这种想象力又须以直接和间接的相关经验为基础。"望梅止渴",最好能有尝梅子的经验,起码能间接知道梅子是酸的,并且有了深刻的印象。听说梅子,才能引起相关的联想,由条件反射而止渴。吴文英《八声甘州》中的"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是作者游灵岩山吊吴宫的词。"酸风"句采自李贺诗,秋风本来是触觉印象,竟然能"酸",而宫里流出的、包含着宫女气味的香脂竟然能把花染"腥"了,都是以触觉调动味觉,这也表明五官感觉的通用,是经过了心理功能的统合作用的。佛家所说的"眼如耳,耳如鼻"、"六根互相为用",都与心理的统合作用有关。

3.试述美感欣赏中的表层心理特征。
  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一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且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但总体上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这一点,我们要将它与日常生活的心理活动进行比较。
(1)形象的直觉性。审美关注对象本身的形象,并且始终不脱离感性形象本身,故是通过直觉来直接观赏。
(2)注意的集中性。审美时,人要凝神专注,要虚静。与日常生活相比,审美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要出神。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的感知相比,
a、它不是清醒地认识对象,而是以整个身心去拥抱对象,达到"神与物游"的境地。b、它不是有意识地强制性地,而是不期然而然地吸引我们,让我们情不自禁。
c、这种形象的观照,是受感性对象的自然吸引,令我们陶醉,而不是强制性的作抽象的理解。
(3)感受的完整性。这是指形象自身的有机统一。如物体的线条,不是指线条本身,而是指对象的有机整体。对象的局部也要放到整体的境象中去领悟。甚至对象的一鳞半爪,也可以通过想象力丰富为一个整体。
(4)想象的生动性。人在体味对象时,常常通过想象力赋予对象以灵性和趣味,从而拓展了对象情调。如黄山上的奇树异石,被命名为迎客松、猪八戒吃西瓜等,均让人产生丰富而生动的联想,从而使对象充满情趣。艺术中经常作比拟,也是在调动读者的联想。

4.试述美感欣赏中的深层心理特征。
  在审美心理的表层之下,还有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构成了审美欣赏中的深层心理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不同心理功能之间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在审美的心理中,又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生理和心理,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两者是有矛盾的。但心理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审美对象常常先获得生理上的快感,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如色彩、线条、音响等。
(2)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美感欣赏是个人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欣赏者的个性,包括身心结构的差异,体现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和感受、表现的自由性。同时,这种个性又体现出社会性的规范。
(3)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在审美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感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同时,我们的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与认知有所不同,不是通过理智对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而是要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抽象性也能融贯在具象性之中,从而加强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这种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审美活动中,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主要是在内心中通过引发丰富的想象来实现的,从而创造出了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
  其次,为了强化某种感情,加强抒情性,有时需要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在具体的感情中加上一点抽象的对比,那感情将来得特别浓郁和深沉。
  最后,在形式美的表现中,抽象化使得对象获得了无穷的表现力。具象的东西之所以美,离不开它的形式。然而怎样使形式更鲜明,更突出,更能引起人们审美欣赏的兴趣,有时却有待于抽象化。中国古代戏曲的程式化、脸谱化,古代诗词的格律化、规范化,都是要把形式加以抽象化。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在我们的意识中,有一个潜意识层次使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了美的作品。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在我们的内心结构中,表现为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
  美感欣赏的心理特征,有其自觉性的一面,又有其非自觉性的一面。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它们事实上已成为我们心理结构中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应当把它们统一起来,以便从不自觉的观赏者,提高到自觉的鉴赏者。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
  功利性本来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并满足一定的主观欲望,取得一定的利益。对于美感,人们通常都强调它的非功利性的一面。另一方面,美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满足精神需要本身也是一种广义的功利性。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审美欣赏,将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统一了起来。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笔记第三章(美感论)2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