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审计监督一般包括下列哪几项()。
A.财政监督
B.预算监督
C.市场监督
D.财务监督
E.物价监督
7.环境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体包括()
A.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B.环境组织社会关系
C.环境程序社会关系
D.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E.因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呻发生的社会关帑
8.对自筹资金不到位的建设项目()。
A.中央财政不得拨付资金
B.中央财政根据实际情况拨付资金
C.银行必须控制贷款数量
D.银行不得发放贷款
E.银行应以贷款扶持
9.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支付()。
A.丧葬费
B.死亡赔偿金
C.死者生前被抚(扶)养人所必锫的生活费
D.医疗费
E.工资或其他应得的收入
10.商品房预售应当符合的条件有()。
A.交足出让金
B.具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C.持有建设规划许可证
D.投人开发建设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
E.向县级以上房屋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预售房许可证
11.虽授予专利权,却不予公开的发明创造的有()。
A.对改造产品提出的技术方案
B.对有形物品的革新改造
C.涉及国家安全
D.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龠要保密的
E.对动物的生产方法
12.下列技术合同中被确认为无效的合同是()。
A.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B.非法垄断技术的合同
C.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
D.口头合同
E.不能公开的合同
13.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依照(公司法)规定可发行债券的有()。
A.股份有限公司
B.国有独资公司
C.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投资设立的有限贲任公司
D.私营有限贲任公司
E.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贡任公司
14.构成破产财产的有()。
A.宣告破产时,该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
B.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所取得的财产
C.破产企业的工业产权
D.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
E.破产企业己作为担保物的财产
15.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经济行为可分为()。
A.实现一定的经济指标
B.支配一定的财产
C.实现一定的经济任务
D.完成一定的工作
E.履行一定的劳务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建设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文件的内容建成后,都应及时组织验收,凡具备验收条件而不及时办理验收手续的,其一切费用不准从中支出。
2.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由决定。
3.企业集团是一种以为纽带联合而成的经济组织。
4.在房地产交易中,国家实行房地产制度。
5.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
6.工业产权与版权统称为。
7.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一方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确切证据时,可以。
8.公司的利润分配,有限责任公司按股东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股东比例分配。
9.合营企业的资本由和两部分组成。
10.经济违法行为也是经济,但不应列人之中。
11.所有权的取得有和两种。
12.公司债券是指依法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的有价证券。
1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原则,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制度。
14.会计的外部监督规定,各单位必须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财政、、的监督。
15.在经济审判程序中,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和必须执行。
16.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加收的滞纳金。: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增值税
2.商业银行法
3.排污收费制度
4.指导性计划
5.产品质量法
五、筒答题(每小题s分,共15分)
1.简答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2.简答专利权人有哪些权利?
3.简答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
六、论述题(10分)
试述股票上市交易的条件包括哪些?
七、案例分析题(10分)
原告:广西南宁华侨建筑涂料厂
原告:陈家盛,男,79岁,住南宁市南国街70号
被告:广西南宁运宝建材有限公司
陈家盛早在1984年4月就研制出代号为587型的建筑防水胶。该产品1986年被广西区科委授予成果合格证,1989年国家科委将成果编人(中国科技成果大全),1993年8月22日被国家专利局授予发明专利权。被告单位现工作人员向见君原在原告南宁华侨建筑涂料厂参加过该产品的生产,掌握了产品技术和工艺,其伙同原告南宁华侨建筑涂料厂原业务员李信能将技术带给被告。被告获得此技术后建厂生产与原告相同的防水胶并将原告的专利产品在添加剂部分上稍加改动后,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被告盗用了专利权人的生产工艺,大量生产和销售与原告专利产品相同的产品,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发明专利权,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向原告支付18万元赔偿金。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被告是否已构成侵权行为?为什么?
2.被告在原告的专利产品中添加剂部分稍加改动是否可成为新的专利方法?3.被告如构成侵权行为,是否应停止侵权行为?停止侵权行为包括哪些内容?4.被告是否应向原告赔偿损失?